吴龙贵
五一假期过后,一个熟悉的名字再次进入公共视野。5月2日,一则“赵红霞涉嫌敲诈官员案已移送重庆检方”的消息被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或转发。一时间,关于赵红霞及其性贿赂对象——重庆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的讨论,又兴盛起来。在一些传播性极强的顺口溜中,赵红霞和郭美美一道,成为网民眼中反腐揪贪的“女侠”。尽管几乎所有人都明白赵红霞和郭美美都不是为了反腐而进入公众视野,但对于腐败现象的痛恨,足以让舆论赋予两位女性不该承受的种种“赞颂”。
《南方都市报》评论称,在充满戏剧感的网民版故事中,赵红霞忍辱负重、受尽蹂躏,终成一位扳倒厅官的“巾帼英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赞颂赵红霞的激情,来自于对于雷政富这样的腐败官员的咬牙切齿。但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可以塑造出许多个“赵红霞”,可以赋予她种种高尚的荣耀,但却改变不了她为人棋子的事实。如果不能释放更多的现实监督空间,那么“桃色反腐”势必成为一个持久的现象,推出赵红霞这样的“侠女”,也将会是公众舆论的无奈之举。
《新京报》从另一个角度对此事加以关注。评论称,就本案来说,赵红霞看起来似乎是案件的核心,公众更关心的还是“雷政富们”的罪与罚。相比起赵红霞被移送起诉的公开与神速,“雷政富们”似乎还神隐于“立案调查”之中。“雷政富们”被立案调查已长达5个多月,一直没有向公众展示案件进展,只能进一步加剧社会各界对此的猜疑。在赵红霞都已经移送检方之际,“雷政富们”的调查,如果继续长时间没有结论,最终伤害的自然是公众对反腐败的信心。
《环球时报》评论则延续了其一贯的光荣传统,以让民意错愕的语气指出,赵红霞非英雄,雷政富也是受害方。文章称,如果顺着互联网的情绪看,雷政富等人以“被害人”的身份出现在案件中,显得不伦不类。但在法律上,这一点毫无指责之处。赵红霞等人涉嫌敲诈勒索同雷政富涉嫌贪腐是不同的两个案件,它们的分别侦办、审理都是依照法律必须发生的。在赵红霞等人敲诈勒索雷政富这件事上,前者就是加害方,后者就是被害方,这同后者是否存在贪腐没有关系。但到了互联网上,赵红霞等人和雷政富的加害与被害关系很容易就被换位了,说到底这是法治精神和民众的法律意识缺失的一种表现。
微博上有网友称,《环球时报》强调法治精神,《新京报》提出“雷政富们要查多久”的追问,《南方都市报》叹息“赵红霞式反腐”的无奈。应该说,“赵红霞式反腐”现象本身有很多探讨的空间和角度,但有一点必须明确,赵红霞被塑造成“反腐英雄”或许不乏偏激的成分,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雷政富都不该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