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末话题   小学生“游学”

(2013-04-20 00:32:34)
标签:

杂谈

    日前,贵阳一私立小学打算组织学生到国外游学。通知一出,家长们分成两个“阵营”:一方认为,海外游学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就是“游而不学”;另一方则认为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贵阳晚报》4月17日)
   
    莫把“学生旅游”当“游学”
   
    傩送
   
    贵州这家私立小学给出的两条游学线路,均耗资甚巨——韩国7日游,花费需13000余元;美国15日游,费用高达30000余元。若说是旅游,估计家长是断断不肯的,单是学校的报价,就远超旅行社。而今打出“游学”这个名目,便有些乱花迷人眼。
    花费数万元让孩子出国“游学”是否物有所值,得先弄清“游学”这个概念。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游学”自古有之,东西方文化中均不乏先行者。“游学”一词为偏正结构,顾名思义,游为方式,学为目的,或者说游是次要目的,学为主要目的。《北史·樊深传》:“游学于汾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
    据说中国的游学精神源自孔子,其率门徒周游列国的故事妇孺皆知。对此说法,笔者颇不以为然。孔子治学精神严谨固然是事实,但他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不是“学”,而是希望施展政治抱负,以便推行儒家的治国主张。《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云:“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这大约是“游学”一词的渊薮,但这里的“游学”与今人所谓“游学”意旨不同,叫“游说”似乎更准确。
    窃以为中国历史上最能体现游学精神的,当数唐代高僧玄奘。玄奘西行之前,已遍阅中土经文,佛学造诣已然相当深厚,然而他“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据《大唐西域记》载,玄奘西行印度求学历时17年(不是《西游记》中唐僧取经14年),其间师从西域诸国多位法师学习佛经原典,且多次参与辩经,“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归国后译成佛教经文47部共计1335卷。玄奘游学西域,目标之明确、意志之坚韧、耗时之长久、路途之遥远、学业之精进、成就之卓著,不说后无来者,前无古人大约是没有争议的了。
    时至今日交通便利,跨越千山万水也只在弹指一挥间,古人游学中原本包含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节似无必要,“游”字变得更悠然,然则“学”字万万不可省去。今之“游学”概念,据称是EF英孚教育自1994年引入中国,专为家资丰厚的青少年学子量身打造,对游学者几乎年龄和学识上的要求。然而即便如此,“游学”与“旅游”也是有差别的市场服务,“学”的目标相当明确——以语言类游学为例,一般安排游学者入住当地居民家庭,与外国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以便置身于相应的文化与语言环境,真正学有所成。
    反观贵州某私立小学之“游学”,美国线路上,除参观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与“学”字稍有沾边外,其余都是各类景点的游览。一群生活尚且不能自理的低龄儿童,到了国外吃喝拉撒都得由老师帮助料理,可以想见基本不会有单独和外国人接触的机会。这样的“游学”,充其量也就是“学生旅游”罢了。
   
    信息时代的“行万里路”
   
    赵查理
   
    私立小学组织小学生海外游学,虽然因为花费和收获引起争议,但这仍不失为信息时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首先,信息的瞬间流动让地球村成为现实,小学生应当主动出去探索村子里的一切,而海外游学是一个不错的探寻生活奥妙的机会。独特的经历可以让学生站在整个世界角度看待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而不会被现实框架一直约束。
    其次,私立学校学生的家长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可以满足孩子“行万里路”见见世面的渴望。冯女士10岁的女儿就在该私立小学就读,这次已经第二次出国了。毋庸置疑,家长比孩子更需要改变观念,认识到出国游学可以带来的好处。
    再次,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理和学习能力,十天左右的时间无法带来巨大的改观,但必然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为将来出国留学做好准备。别忘了,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晚清留美幼童平均只有十二岁,相当于今日小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别过分功利地看待孩子的海外游学,认为出一次国就能够脱胎换骨,认为游一次学就可英语倍棒。因为小学生海外游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在他幼小的内心里种下了一棵世界的种子,能否真的生根和发芽,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开阔自己的见识眼界,更需要回国后家长的细心呵护。
    如果发现游学让孩子表现出意想不到的优点,家长需要及时创造新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有维持下去的勇气。别忘了,父母现在的样子,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如果孩子生活的环境没有任何向善的变化,小学时海外游学经历只会成为成年人生活中一点充满异国风情的回忆,仅此而已。
   
   
    传媒视点:另类“拼爹”
   
    按理说,异国游学缘自组织方和参与者的两厢情愿,交钱成交无钱拉倒乃天经地义的游戏规则。但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却是由“游学热”可能带来的攀比风。家长基于对自身颜面的考量及对孩子艳羡与哭闹的怜悯,异国游学势必会遁入不计成本、盲目跟风的非理智怪圈。成功出游的孩子会不会因为生活在富有家庭而沾沾自喜、趾高气扬,而因为家庭条件而无缘游学的孩子,其自尊心会不会受到伤害,甚至产生埋怨和矮化父母的逆反心态,值得学校和家长关注与反思。正如贵州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教师黄亚夫所言,学校不管安排任何活动,都应该避免贫富差距对学生所带来的心理影响。
  事实上,在“拼爹”盛行的当下社会,家庭背景的阴影始终是孩子成长绕不开的因素,透过“择校热”、“办班热”、“游学热”的风生水起,背后的“拼爹”博弈无处不在。而导致拼爹不休的畸形认知,便是植根于诸多家长心目中的那个“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由此看来,遏制攀比之风、淡化拼爹之争,还需破除横亘于人们心中的那条人为画出的“起跑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