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速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己
(2013-04-20 00:31:40)
标签:
杂谈 |
吴龙贵
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恐怖袭击,复旦校园投毒案,凤凰实行门票收费新政,直考驾照遭遇“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一周的新闻纸上,写满悲伤与恐怖,也写满无奈与迷茫。
北京时间16日早上,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马拉松运动会场所发生连环爆炸,造成3人死亡、百余人受伤。美国FBI则确认了这是次“恐怖袭击”。
《南方都市报》评论认为,事件的发生,令人们想起十二年前的“9·11”事件,与十二前的事件相较,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之处,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作者注意到,袭击者特意在马拉松运动员冲向终点线之际,当所有镜头都对对准这个场面时,引爆了爆炸装置。由此不难推断,袭击者所谋求的,就是社会对其袭击的最大关注。不论怎么样,唯有成熟的态度并认真掌握恐怖袭击的规律,才可以最大程度地打击和预防恐怖活动。
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文章称,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的10余年里,美国不惜影响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幅度提升了安保措施,挫败了一系列恐怖袭击阴谋。但波士顿马拉松赛场爆炸事件的发生,再次凸显了一直存在的预防恐怖阴谋之难。
如果说发生在美国波士顿的恐怖袭击离我们大多数的生活还很遥远的话,那么发生在复旦校园里的投毒案,则把“恐怖”两个字拉到了我们的眼前。4月16日的下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此前该校中毒入院的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在医院去世。据上海警方的最新消息,复旦投毒案疑犯与被害人因琐事不和投毒。
《潇湘晨报》发表评论《现实的教育之上也应有绝对的道德输送》指出,客观来分析,这也只是个案,但它实在有着重新提请警觉的意义。高学历者情感、法律常识的缺失,催人心痛;同室之谊的荡然无存,会促人感慨一个越来越冷漠的校园;也许,我们还可以追溯到更多具体的空白之处,但悲剧最本质的原因,依旧在于一种笃定信仰的缺失,因为教育价值迷失,所以难免人性沉沦,人道式微。《新京报》评论则从一个细微的视角加以解读。一项调查显示,在12所高校的数万名大学生中,仅四成大学生对寝室关系满意,三成大学生对寝室矛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另有三成则认为,在学校里最不开心的,就是寝室里与室友们相处时产生的矛盾。
《南方都市报》的评论则就舆论对此事件的报道进行了新闻伦理的探讨。文章认为,就目前舆论针对该案的报道和评论来看,有部分报道者与评论者在介入的同时,却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其一,有媒体在报道时带有“未审先判”的立场,其二,评论者中不乏一些急切的案件反思者。对于掌握信息出口的大众媒体,既拥有报道事实的权利,也握有“道德审判”的权力。要想避免权力失范,就必须要慎用自己的权利。应该说,在对此事件的过度反思中,对“反思”本身进行反思确实有其必要性。
当我们把目光从死亡转向美丽的湘西古城——凤凰时,我们发现这个话题似乎也并不轻松。4月10日起,湖南凤凰县的凤凰古城对游客收取148元门票。该县官员称,新政出台必然带来阵痛,必须毅然选择改革。很难得,这一次舆论的观点高度一致:凤凰县是打着改革旗号与民争利。《东方早报》评论认为,从“凭票进入景点”变成“凭票进入景区”,肥了相关公司、县政府,瘦了游客和景区商户。早在该方案之前,凤凰县政府就以土地入股占49%股权的形式组建公司参与景区经营,如今从景区免费到收费,深层原因在于凤凰县政府存在资金缺口。然而,通过收取门票模式来获取收入,暂且不谈政府这种过度介入市场的角色错误,仅从新政的效果上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多方均输的糟糕选择。正所谓“落水的凤凰不如鸡”。
本周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民生事件。譬如公安部表态称公民可直考驾照,却在现实中遭遇“第二十二条军规”,譬如某水企老总称,“水价至少要提高十倍才行,到30到40元一吨。”……你也许不出国,但却可能上大学,你不上大学,可能要学车,你什么都不干,但你得喝水……不管家事国事还是天下事,其实事事关己。
前一篇:周末话题 小学生出国游
后一篇:周末话题 小学生“游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