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事快评)踩踏事故应以补全漏洞为反思落点

(2013-03-01 00:29:33)
标签:

杂谈

佘宗明

    湖北老河口小学踩踏事故,刺痛人心。据记者采访,有些家长、学生反映,26日晚有教师聚餐,部分老师醉酒,未能按时起床开宿舍大门,以致酿成悲剧。此说法未被官方证实,但当地政府已承认,这是起责任事故,已撤免8名相关责任人。(2月28日新华社)
    这起踩踏悲剧,事发突然,时间点离开学不远,以至于公众尚未从节后氛围中抽身,就陷入沉痛之中。多名孩子的死伤,像块疤痕,烙在了公共记忆中。从黑校车、被砍到踩踏,灾祸过后,笼罩在孩子身上的阴霾,似乎未曾散去。而灾祸过后,“校园安全”字眼也会被提上公共议程。
    踩踏事故发生后,调查、问责、整治,似乎正循序展开。副市长含泪道歉、责任人第一时间被撤免等,都展现了责任省思的决心。与此同时,有些刺耳的声音,也在撩拨公众的怒绪:如校方称“刚刚开学,学生太兴奋”;28日当地媒体在报道时,还用了“家属情绪稳定”等词眼,可有死者家属称,还没人找他们谈善后事宜,反而有人催其早些将孩子遗体送殡仪馆。
    如果说,火速问责、官员道歉,是循着“亡羊补牢”的态势发展,也有助于拉开反思帷幕,那避责式表述,显然太过麻木,也在制造着对公众情绪的二次割裂,无益于汲取教训,对悲剧进行深层检讨与规避。
    校园踩踏事故,之前也曾发生过。看起来,它的祸由都带有几分偶然性:譬如这次,原因就疑为“老师醉酒,延迟了开门时间”。“醉酒向来易误事”,如果没有醉酒的因,大概不会有“迟开宿舍门”的果;如果学生能有序出门,踩踏或可避免……遗憾的是,“如果”之轻,载不起反思之重。
    对于事故,若总拿“偶然”说事,则容易造成归因的片面化。在光山校园伤害案后,《人民日报》曾评论道,对惨案应“双向归因”,才能更好地寻绎事件的上下文。言必提“制度缺漏”,容易忽略个体偏失;但对事故的反省,止于追责个人,也会造成症结遗留。
    教师失职,应遭谴责。但应看到,这起事故并非“一时不巧”,而是遵循“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发生逻辑。按理说,中小学学生心智尚不成熟,防患意识也较匮乏。在此情景下,学校的及时引导不可或缺。若是在现场,学生拥挤出门时,老师能加以应急性疏导,或许秩序也不至于混乱。
    而更深层次的“溯因”,则在于:学生寄宿制下,宿舍管理的粗放与疏漏,若仔细追溯,这或跟“撤点并校”带来的上学远难题有关;校园基础设施的简陋,铁门轻易坍塌,质量未必合格;教师与“琐碎事务”管理者的身份嵌合,会否造成力不从心,懈怠心也潜滋暗长……这些隐患叠加,势必会带来风险堆高。而运动式的整治,无法连根拔起。
    踩踏事故已酿成,就该用深层归因、反思去续尾,而漏洞补全,应是反思的落点。但愿校园安全,能在制度与人心的打理中,像阳光一样打照在孩子身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