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铭生
昨天,教育部发布《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院苏杨说,虽然中职就业率非常高,但与社会的低认可率还有很大的反差。(2月28日《京华时报》)
笔者曾在山东一中等职业学校任教8年,对于中职生就业状况和社会认可率,体会独到和深刻。
譬如,在2004年,山东省共有290万建筑业从业人员,其中高级技师竟然不足10人。时下,一些工程为何频发质量安全事故?恐怕与技术人员的严重匮乏不无关系。
再如,笔者曾到德州高新开发区一大型工厂考察,见很多车间空无一人,问原因,该厂负责人很无奈地说:在市场上招聘不到适合的技术工人。
当然,类似技工短缺现象,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行业都司空见惯,并且由此成为制约行业、企业发展的“瓶颈”。有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相差甚远。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技工过于短缺。
一方面,我国技术人才“青黄不接”,就业一片看好;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门庭冷落,招生日益艰难,甚至社会认可率过低,那么,中职生社会认可率低是如何炼成的呢?
应当承认,当下,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糟粕传统观念,至今根深蒂固,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干技术,是身份低贱的象征和表现,所以,很多人,尤其是在城镇长大的年轻人,对干技术活,本身在心理上就很排斥。笔者任教期间,班级里的学生,几乎“清一色”是农村孩子,且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
除此之外,中职生社会认可率过低,一是学技术,没前途,上升渠道不通畅。学技术,一辈子也就是一个工人。这是很多人的感喟。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当今社会评价体系中,中职生即便技术水平再高,也无法摆脱工人身份的羁绊——在单位提干,可能性微乎其微;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学历门槛无法逾越。即便是在城市里落户,很多城市落户的门槛之一也是“本科”。
二是工作不稳定。多年来,笔者总结的经验是:别看中职生好就业,甚至薪酬也不低。但干技工缺乏稳定性,很多用人单位拿中职生当作衣服——想用了,就急匆匆将他们招过来,不想用了,就随手辞退,企业用工过于随意,中职生的劳动用工缺乏保障。就如我教过的学生,学的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种,如铆工、焊工、钳工等,毕业时乍看就业良好,但几年过后,这些学生基本处于居无定所、工作单位被迫频换的尴尬境地。
更有甚者,个别无德企业竟然打着“实习”的旗号,变相骗取廉价劳动力。即,中职生毕业实习期间,很多企业抢着要,只支付低微的实习工资;一旦学生毕业,需要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企业找出百般理由将中职生悉数辞退,然后再招收新一批实习生,如此循环,渔利的是企业,损伤的却是中职生利益。中职生未走出校门,就会招致大量企业疯抢,有些个中猫腻就在于此。
社会认可率低还是高,并非一成不变。除了传统糟粕观念在作祟外,我们的一些政策对中职生的排斥,以及企业对技工使用事实上的不尊不敬,也是对中职生心存社会偏见的引领和示范。
让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让中职生工作得“体面”、有“尊严”,我们能做的,显然不是坐而论道,空悲叹!关键在于,要给中职生上升的通道,要给他们一个稳定的工作和稳固的社会保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