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事快评)填平户籍福利鸿沟需要一场观念革命

(2013-02-27 00:17:35)
标签:

杂谈

王聃

   谁知道究竟有多少福利附加于城乡户籍制度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2月25日在接受人民网访谈时给出自己的答案:60多种。辜胜阻表示,在户籍上有60多种城乡之间不平等的福利,要针对户籍推动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说到城乡户籍福利鸿沟,我们总难免充满了深沉的无力感。流动的年代里,公民迁徙与生活在城市,但城市似乎并没有打算去接受所有人。要么你花费巨大的代价,依靠类似买房的方式赢得一纸城市户口;要么你就不得不容忍随处可在的关于户籍的不平等乃至羞辱。更可怕的是,即便辜胜阻委员说出了60多种不平等,但你并不全部知道它们都是些什么。
    我衷心希望,有更多像辜胜阻委员般的勇敢者,去继续说出城乡户籍福利差别中的隐形黑洞。60多种不平等为何而生?这中间当然有着历史原因,却更多是一种固化的“顺理成章”结果。在相当长时间的计划经济年代里,户籍管理是作为一种行政手段而存在,它与随之衍生出的城乡户籍福利差别,限制了人口流动,也达到了社会“静态安定”的管理效果。但伴随着市场经济推进,户籍制度越来越成为自由流动的樊篱。与此同时,户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这让日积月累的60多项不平等福利依旧留存。
    推崇平等自由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没有谁应该成为“众目睽睽”下被歧视的人,60多项的城乡福利不平等必须被逐步剥离掉,这就需要进行深度的户籍制度改革,让户籍不再有权利意义上的城乡差别。较之此,历次的公共讨论也早已经形成了共识,“保留户籍、总量控制,放宽条件,逐步推进”,是到目前从官方到民间最认可的户籍制度改革路线图。但迄今为止,就连类似的温和式“微改革”也进展缓慢。一些城市要么是拒开大门,以接纳外来人口,要么是为准入设置严格的条件。当成为市民的过程还显得艰难,城乡福利差异自然挥之不去。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将改革进展缓慢归咎于历史原因,当然不错,可还是显得空泛,真正的原因在于户籍思维下的观念抱残守缺。要享受着户籍福利好处的普通市民让渡部分权利,已显不易,而城市管理者显然更享受严格准入式的新市民培育过程——既让城市可以坐享外来人口的贡献红利,又无需过度操心如何从权利上去回馈他们。
    我并不试图去否定当下户籍制度改革的整体进程,它在进步也在尝试进行更大力度的转身,但“60多种城乡户籍福利不平等”的说辞,依旧像极了一个户籍的“红字”。它触目惊心,也催人警醒:我们的户籍制度改革速率还是太慢了。别把户籍差别看成不可撼动的改革对象,填平户籍福利鸿沟首先需要一场观念革命,这需要平等理念对“现代人”的普及,也需要顶层制度的倒逼与约束。异乡人原本也应该是本乡人,城乡户籍福利不平等不妨成为过去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