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快评)“因焦裕禄倒霉”道出了真实的官场逻辑
(2013-01-17 01:22:11)
标签:
杂谈 |
石敬涛
2013年1月4日河南兰考城关镇一处居民楼发生火灾,之后围绕着“爱心妈妈”袁厉害和兰考民政局等,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批评称,兰考有些干部愧对焦裕禄。有兰考官员对此批评回应说“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因为他,兰考很出名,大家都盯着,都在对比。”(1月16日《新民周刊》)
现在,用“躺着也中枪”来形容地下的焦裕禄,是再合适不过了。“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的话外之音就是说,如果当年没有焦裕禄,那么兰考就不会出名了;如果兰考不那么出名,那么公众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关注兰考,关注袁氏孤儿事件了;如果不那么关注,那么就没那么多事儿了,这一场火灾就一切都好说,就可能混过去了。所以,现在兰考不是因为孤儿事件,而是因为焦裕禄而让万众瞩目。这,就是“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的简单逻辑。
这个逻辑,还可以进一步的延伸。那就是暗指除兰考之外的其他地方,在儿童救助工作上,并不比兰考好到哪里去,甚至比兰考还要差。“袁厉害”式的民间收养现象和模式,并不只是在兰考有,别的地方对于此,同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别的地方政府责任的缺位,甚至比兰考还有厉害。别的地方也是能斥资几千万元盖豪华办公楼,却不肯舍得建一个像样点的儿童福利院。而现在,所有的这一切,全部因为焦裕禄的“放大效应”,而让公众和坊间舆论紧紧抓住了兰考。
这么来看的话,这位官员“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的表达,倒真是一句大实话。焦裕禄在一是有一个名人的“放大效应”,其次还有一个反差效应。众所周知,焦裕禄是因其“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而为世人不忘。而自从火灾事件发生后,从兰考地方政府的反应上,完全看不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影子,更多的是推脱、搪塞,以及被新华社批评的“冷血无情”的火灾通报。这种强烈的反差,更加剧了民意的愤怒和不解。
更应该看到的是,这句大实话的话外之音所体现出的官场逻辑,不仅是兰考地方政府和官员的逻辑,而是一种普遍的逻辑。而这种逻辑,也是这起儿童救助体系迟迟到不到健全完善,地方政府对“袁厉害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仅尽不到应有的政府责任,反而在灾难发生后把责任推到袁厉害身上这种怪现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中说:“俗语儿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况且又是个虚名儿,终究还不知怎么样呢!”现在兰考真的“因焦裕禄而倒霉”了。当“英雄”成了“丧门星”,“公仆”成了“点背”的罪魁祸首,这真的是一种悲哀。焦裕禄躺着中枪,击中的却是当前官场的潜规则。这说明公共管理部门疲于应付、得过且过已经成为常态;地方政府无视自身责任,淡漠公共利益,在民生利益、公共安全等问题上出事纯属意外的侥幸心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存哲学。该是扬清涤浊、彻底清除这些潜规则和生存哲学的时候了,否则,焦裕禄在九泉之下会深感不安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