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快评)当公路三乱成为几千亿的“产业”
(2012-12-26 23:54:29)
标签:
杂谈 |
赵勇
央视《央视财经评论》播出《公路“三乱”
为何越管越乱》,节目实录可谓触目惊心——不仅提到媒体推算公路一年罚款2700亿元,而且货车司机在路上随时要塞钱应付检查的场景,更是让人感叹三乱之下路难行。这些打着检查之名的罚款,来自交警、运管等一切有权上路检查的部门,多则一两百,少则三四十,无一例外都是不开票据,交钱就放行。这也就难怪,为什么专家会提到罚款已经占到很多运输企业10%左右的成本。(12月26日央视)
所谓公路三乱,指的是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这是一个历经几十年整治仍然没治好的顽疾,不仅没治好,而且由公路三乱催生的罚款“产业”,大有做大做强之势。央视报道中提到,媒体推算公路一年罚款2700亿元,已超中国最大银行工商银行2011年的利润,这个数据和类比虽然未必准确,但公路罚款之巨足以惊人,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事实上,这么多年以来,公路三乱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在公路上跑的司机是取之不竭的提款机,各色执法人员是随时可伸手的提款人,而制度性的罚款返还,更极大地刺激了一些执法人员的罚款热情。这个庞大“产业”的滋生源头,就是屡受诟病的罚款经济,而其带来的后果,则是司机为了补回罚款损失,超载得越来越厉害,如此,不仅安全隐患越来越大,对公路的损坏也越来越严重,而这些,恰恰就是超载检查本来要竭力遏制的现象。在以公路三乱为代表的罚款经济下,超载检查正在走向其初衷的反面,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治理公路三乱,发过太多文件,有过太多大阵仗的集中式整治,但却正如央视所说,到最后是越管越乱。究其原因,在于这些运动式的整治都没有触及公路三乱的核心——罚款经济。简单来说,只要超载检查依然与无处不在的罚款挂钩,只要执法本身与经济利益紧密关联,再怎么整治,公路三乱都将是去除不掉的顽疾——当执法者能够轻易地将执法权变现,公路三乱怎能不变成一种“产业”?
很多人说,治理公路三乱的关键是让罚款从执行到去向透明起来、更要革除与执法人员个人利益关联的罚款返还机制,这些当然都有道理。但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要从根源上切断执法与经济利益的关联,让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在超载执法中无利可图。虽然罚款的确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超载处罚方式,但实际上,对于货车超载这样的违法行为,还有其他执法方式可供选择,比如给驾驶员扣分。而在澳大利亚,对超限超载的处理方式一般是修路。这种罚款之外的处罚,对司机震慑力更大,也远离了执法经济,可谓一举两得。公路三乱成为几千亿“产业”这样的现实,更凸显了这种制度创新和法律完善的紧迫性。而公路三乱能否与罚款脱离,则不妨看做一张我们能否全面走出执法经济的试纸。
前一篇:(新闻漫评)加密厕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