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事快评)乳企自救,别忘了为什么出发

(2012-11-09 00:45:35)
标签:

杂谈

王聃

    在国产奶粉被质量问题带入寒冬之际,部分国内乳企正在想方设法穿着“洋马甲”取暖。一家海外商标注册公司称,6300元人民币就可在澳大利亚注册一个商标。在澳大利亚注册时间比国内晚4年多,雅贝氏乳业因此陷入一场“假洋品牌”的质疑漩涡。(11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
    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但其发生缘由很容易得出。虽然市场事实早已经证明,洋品牌的乳粉也不是天使,但相比于中国乳业,它仍然具有更高的消费者认可度与信任度。而国产乳粉却因为其至今不断的质量话题,公共形象难以提升,销售业绩一样难佳。国产乳粉产品改头换面为洋品牌,一方面自然是想通过提价赚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是“曲线自救”。在生产者看来,相比于其他自救路径,“换脸”或许是成本最低的。
    彻头彻尾的国产乳粉,为什么要执意披上“洋外衣”?有乳业研究员曾经撰文表示,它实属“无奈之举”。我不知道此种“无奈”的情绪是如何归结出来的。不错,中国的乳业当前正处于最艰难的时候,它必须医沉疴、壮士断腕,进行市场与消费者信心的重建。但无论如何,向洋品牌借衣都不在“正当自救”的范围内。虚假的洋品牌收获的会是真实的洋品牌利润,它已经构成了事实上的消费者欺骗,这是理由之一。更重要的理由还在于,国产乳企并非生产不出高质量的乳粉产品。多年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作为畜牧大国,乳粉产品当然也在出口食品的行列之中,其出口的高合格率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看得见的答案,也是对某种扭曲惯性的现实应验:市场之中,只有在优胜劣汰中竞争而出,产品才能形成真正的品牌效应,一些总是试图经由“借衣”来进行自救的乳企,它们并非不知道这一点,也并非不知要找回行业信任与国内消费者信赖,需要的是产品质量上看得见的改变,只是,它们早已经习惯了低标准的国内生产模式,习惯了此种模式下的高利润获取。所以,一旦乳粉的市场寒冬导致可能的生存危机时,它们就会习惯性想到“低成本”的改变路径。在此种心态下,在少数国外商标注册公司的苟合下,假的洋乳粉品牌就自然出现了。
    或许,对于当下的中国乳企来说,进行彻底的利益转身并不容易,但无论如何,转身是必要的。倘若再陷入过度的利益依赖路径中不可自拔,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它只能造成国内更多消费者的流失。现在亟须厘清的问题是,换装的假洋奶粉品牌,其注册、宣传和销售行为是否触及到有关法规?越急的“曲线救奶”,越重的利益惯性,它们互为作用,公共的监管需要及时介入。无论如何,有一条底线是必须被遵守的:乳企自救,也别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