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者来论)对“中医进课堂”的多维解读

(2012-06-26 00:48:32)
标签:

杂谈

张枫逸
     
  北京计划全面启动“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下学期起,全市统一的中医校本课程(小学版)将正式启用,该课程老师将在本周报名遴选后接受中医部门培训。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课程旨在普及中医文化,非硬性规定,课程不进课表,不列为考试项目。(《京华时报》6月25日)
  “甘肃医务人员9天打通任督二脉”的报道刚刚平息,北京推动中医进课堂,又让古老的中医火了一把。对此,一些人质疑其变相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其实,不做硬性规定、不进课表、不考试,这一系列前置条件已经最大限度为中医校本课程减负,确保其轻松上阵。校方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灵活安排;同时,学生也能够快乐学习,汲取营养。由此可见,增加课业负担的担心不免有些多虑。真正需要担心的,倒是如何在考试之外探索合适的监督机制,避免一些学校浅尝则止,甚至束之高阁,使这一创新之举流于形式。
  对于“中医进课堂”,尽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跳出具体操作层面,我们不妨从教育理念、文化传承、健康科普的角度,对其导向价值进行多维解读。
  其一,“中医进课堂”,彰显了教育理念的理性回归。教育者,教书育人也。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近年来各地学校普遍“重教书、轻育人”,注重书本知识传播,忽略学生作为“人”的健康成长。中医进课堂,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膳食可以减少小胖墩、脚趾抓地可以预防近视眼……这一系列生活保健、心理调节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引导孩子们关注身体素质,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其二,“中医进课堂”,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但宝贵的传统文化更多地只存在博物馆中、故纸堆中,以及老艺人的记忆中,缺乏鲜活的生命力,一些传统文化濒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从前些年的京剧进课堂,到如今中医进课堂,实践证明“从娃娃抓起”不失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各地可以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动地方文化校园普及,让传统文化惠及青少年,让孩子们爱上传统文化,形成良性互动。
  其三,“中医进课堂”,敲响了健康知识的普及号角。“神医”张悟本轰然倒下,“养生教母”马悦凌跌落神坛,更多的人认识人体经络不是通过中医,而是子虚乌有的武侠小说,这不免有些黑色幽默。不仅孩子们要学习中医文化,大人们更要“补课”健康常识。是否可以多举办一些社区课堂,深入浅出地宣讲健康养生知识,积极主动地用科学的养生理念,抢占公共卫生知识宣传阵地,这是“中医进课堂”留给我们的一道思考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