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话题
为英雄鼓掌的孩子
近日台湾女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在微博上热传。文章的大概意思是,上中学的女儿,学习成绩一直是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妈妈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5月17日中国广播网)
我们有做平凡人的底气吗
吴龙贵
上中学的“女儿”,学习成绩一直是中等,却因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甚至是不爱好气等素质,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这篇博文以一种异常平淡的语气讲述了一个道理:人生有许多种选择,成为英雄固然意味着成功,但成为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也并不是一种失败,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但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因而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但我想,这并不是这篇早在2008年就已面世的博文突然间在微博上流传并被热捧的真正原因。事实上,我相信很多网友在品读这篇博文的时候,心中涌动的其实是一种莫名的酸楚。在内心深处,我们当然都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人生价值观,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多数人不可能对孩子“成绩一直处于中等”而视若无睹,更无法容忍孩子想成为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的人。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是知与行的悖论,某种意义上说,从容而骄傲地做一个平凡的人,其实需要一个很高的起点,问题是,我们有这样的勇气和底气吗?
社会不是一座孤岛,而是由千丝万缕联系起来的有机组织体。秉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很多时候是由整个社会大背景所决定,而非个人的教育理想。特立独行的人毕竟是少数。甚至可以说,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早已注定了人们所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如果一个社会宽容且平和,崇尚自我,追求个性发展,价值观多元化,并且能够从微小的品质中释放出人性的美好,那么人们自然可以从心灵出发,做出最理想的一种选择,成为英雄或者为英雄鼓掌的人,都不过是人生的不同路径,没有高下之分,也都能获得整个社会的认同和赞许。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人们选择平凡是不需要成本。
反之,如果一个社会浮躁且功利,压抑个性追求一个趋同化,价值观单一,总是以一种恒定不变的标准化模式来要求每一个人,奉行“不成功便成仁”、“成王败宼”、“优胜劣汰”的功利哲学,那么人们别无选择,唯有华山一条路:成为英雄,当一个社会所公认的成功人士,或者当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即便你真心想成为一个为他们鼓掌的人,也会被视为不思进取,即便你有许多平凡而可贵的品质,也不太可能获得多少社会认同感和存在感。在这样的社会,选择平凡就意味着极高的成本,周围人异样而歧视的目光,充满挫折感,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这是绝大多数所无法承受之重。
很不幸,我们似乎正身处这样的社会。几乎是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得进入与全世界竞争的一级战备状态,成绩最好的孩子总是被视最有希望的那个,而受到最多关注的目光;恋爱结婚,人们都要求的是高富帅、白富美,是否事业有成,没有关心你是否热心助人,守不守信用。在官场,老实人总是吃亏,而那些喜欢出风头、好大喜功的人却总是受到重用,已是公认的潜规则……
正像一篇文章所说,现在的家长都有一种人格分裂:既想教育孩子诚信,又担心孩子吃亏;既想教育孩子谦和礼让,又担心孩子被人欺负。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一旦学校教育出来的都是不好惹的主儿,整个社会的运作唯有“丛林法则”一途。是的,我们不是不愿让孩子选择平凡,而是不敢。
人生不是为了给别人鼓掌
刘昌海
我们不要被刘继荣女儿的“理想”所迷惑。不想成为英雄、只想坐在路边鼓掌的她,其实已经获得了满堂喝彩。如果我们的孩子仅仅以“坐在路边鼓掌”自勉,恐怕会误入歧途。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给别人鼓掌的。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既是观众,也是演员,我们在给别人鼓掌的同时,也需要得到别人的掌声。自我表现是人类最主要的天性,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甚至认为,寻求重要人物的感觉,是人类和动物的最明显区别之一。而刘继荣女儿“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品质和做法,恰恰使她成为了同学眼中的“重要人物”。
客观地说,刘继荣的女儿只是成绩不很突出,文体特长不太明显,但她绝对不是什么都没做,只坐在路边给别人鼓掌。她喜欢画漫画,喜欢看幽默书籍,喜欢给别人讲笑话,所以同学们评价她“乐观幽默”;她帮同学们做生肖剪纸,帮朋友们解决纠纷,所以同学们评价她“热心助人”。她受到同学欣赏让我们知道,优秀并不一定只是体现在学习成绩上面。
但我们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学校组织“最欣赏的同学”评选,如果没有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投票,刘继荣的女儿就不可能脱颖而出。正是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学校评价机制的多元化,才使得她只想在路边鼓掌,却被推到了舞台的中央。如何让我们这个社会能够人尽其才,任何人的努力都不会白废,任何人的优点都不会被埋没,这更值得我们思考。
刘继荣女儿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了许多人,是因为我们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思想里浸淫了太久。如果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就会发现人家本来就很优秀。其实每个人都有资格赢得最热烈掌声,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缺少发现优点的眼睛和机制,恐怕这才是这个故事的真谛。
坐在路边鼓掌的孩子难以复制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总喜欢写自己的故事,微博上热传的写她女儿的文章并非刚刚问世,她家的在班上50名学生中,考试总排名23的“中等生”,想必已经出落成大姑娘了吧。搜索刘继荣,百度名片上给她贴上了“孩子教育”的标签,她并非家庭教育的专家,不过从她清新隽永的温暖文字中,可以体会到“有其母必有其女”,女儿能成为一个热心助人、乐观幽默的人,和她的母亲关系很大。
并非每个孩子都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于是乎这样长大的中国孩子也极少的。作家韩寒最近去了趟台湾,回来后写了篇《太平洋的风》的博文,对比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不同,引起很大的反响。韩寒的旅程匆匆,也许所反映的台湾有局限。但在他笔下,我们这些没去过台湾的人深刻感受到内地人和台湾人尽管血脉相承,但在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刘继荣的女儿是在台湾文化熏陶下,在台湾受教育长大的孩子,成为幼稚园老师以及好太太的理想,未必会得到内地孩子的认同。广东一年级小学生在接受采访时,曾童言无忌地说想成为“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
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有何不可
朱少华
“英雄情结”是我们家长教育孩子永恒的主题。让孩子起小就要胸怀大志,长大了要当这科学家那企业家,这明星那教授,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应该说这样的理想无可非议,但真正能当上科学家企业家,能当上明星教授的又能有几人?真正能从士兵当上将军的更是凤毛麟角,而绝大部分人在做了一通春梦之后不得不回到现实,无可奈何的做起了“在路边鼓掌的人”。但其实当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一边鼓掌,一边欣赏,更一边快乐,也是一种成功。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让孩子“只会鼓掌”一定会“没出息”,会“太平凡”。其实,就是因为很多家长太希望孩子“有出息”,不愿意让孩子“太平凡”,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快乐、天真、诚实,甚至连孩子基本的天性都不顾了。重压之下,孩子整日生活在阴霾之下,更别说什么热心助人,乐观幽默了。也更是因为如此,有的孩子长大以后不仅没有“有出息”“不平凡”,甚至连最平凡的生活也不能胜任了。一遇挫折就怨天怨地,失恋一次,就觅死觅活,世界末日了。
做烟火红尘中的平凡人,做一个高素质,健康、快乐、善良的平凡人,这样的在路边鼓掌又何乐而不为呢?
传媒视点
温热的心灵鸡汤
这几乎是一个以“成功”为主流价值的社会。成功或出名,成为很多人唯一的生活目标。为此,可以牺牲一切,哪怕是良心和道德。也似乎只有成功,才能证明自己活着的价值。从当年的“卡耐基”热潮,到现在“成功学”的火爆,成功学大师激情澎湃的演讲,点燃了很多人内心的潜质或者欲望。成年人在追逐着成功,成功者会告诉自己的子女,只有成功才有出路,不成功者也会告诫自己的子女,“唯有成功才不至于活得像上一辈这么惨”。于是,从中年到青年,从青年到少年,越来越多的人都被迫患上了成功焦虑症。
成功焦虑症诱发出的一种社会心态便是“万事趁早”。出名趁早、赚钱趁早、结婚趁早、买房趁早、升职趁早……拿网上的“流行语”来说,“到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
以不完美的社会现实来观照“万事要趁早”的社会心态,其中的部分原因当然可以理解:父辈们无权无势,“萝卜招聘”又“遍地开花”,如果不让下一代尽早认识到“成功”的必要性,起跑线上跑输了,以后的人生只能是“步步惊心”,这是当下社会舆论惯有的“教诲”。但是,纵然有万般说辞,内心的自由总不能全部屈从于现实的压力。而那些关于心灵自由的教诲,在社会舆论中却少之又少。
“23号女生”终于出现了,她只是一个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只要“英雄”没有影响到你看风景的权利,那做个“路边的人”又有什么不好呢?那个晃晃悠悠写着《理想的下午》的舒国治,不也是一个“活”得很棒的“路边人”么?可惜,当下社会太强调成功与名利了,内心世界的自由常常被荡涤在远方。
“23号女生”假不假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她是一碗我们需要的心灵鸡汤。摘自《中国青年报》
微评
尚爱兰:学生读多了此类虚假温情《读者》文,写起文章来,也是”平凡也是一种美丽““放弃也是一种幸福”“吃亏也是一种福气”“感恩生活……”的腔调,甚至还动不动”佛说什么什么”……尚未在社会上有立足资本的学生,接受太多中年家庭妇女式的价值观,对他们有多少好处啊?
鱼蛋粗面198:不知这个故事是否真的存在,但我衷心的为这样的女孩喝彩!如果一个人能有幸具备这样的天赋,拥有这样开明的父母,那无疑是一生最大的幸福!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如此幸运,不必沽名钓誉、不必患得患失,只要坚持做自己!
槑逸文:我林起健力宝之前一个广告里面一段:美国孩子的梦想很简单,他们想当邮递员、清洁工..所以人家有了迪斯尼,梦工场,iPhone。中国孩子梦想都很大,他们只相当XX家。长大后我们的梦想都丢了,甚至连一颗可以容纳梦想的心都没有了。
JessieSeattle:文章中的小女孩给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即使父母,老师,长辈等外界的质疑,反对甚至批判一浪接着一浪,只要你明查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并坚定不移地随心而动,你永远不许害怕自己有被卷入大浪中的那一天,而且我坚信如今再卑微的你只要努力扒光自己的外衣掏出你的内心,你一定会欣赏到人生美好的一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