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漫评)高考禁网语,妥否?

(2012-05-19 00:35:16)
标签:

杂谈

 (新闻漫评)高考禁网语,妥否?

                                                                           朱慧卿 

 

    教育部近日出台了《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与旧版考务规定相比,首次将“高考时,除外语科外,笔试一律用汉文字答卷”改为“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这一变化提醒高考考生,今年答卷中,特别是写作文时,不能再使用非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扬子晚报》5月19日)
   
   
    林日新:我认为是一种良性的规范。考生在高考答卷中用繁体字、甲骨文、火星文、网络语言……首先会给阅卷老师带不必要的麻烦,耽误许多宝贵的时间:如2010年如皋中学王云飞同学的文章,通篇用文言文写成,而且用了一堆冷僻古字,阅卷老师不认识,后来还特地请了南师大吴新江教授来阅卷。其次,考生不写规范字会给自己带来低分危险。作为阅卷老师来说,每天面对是堆积如山的考卷,产生累心、烦闷、浮躁心理这是人之常情,其时要是逢上一份恰似“天书”的考卷,不打低分才怪。
    之所以近几年每年都会出现考生用古汉字,甚至还用甲骨文写作文,笔者认为这是媒体过分炒作,以及少数大学也喜欢跟风起哄而破格录取所致。这就让那些综合实力明显不够的考生就心存侥幸,纷纷笔走偏锋,标新立异,为的就是“破格录取”。这样就给了考生一个错误导向,长此下去必定有损大多数考生的利益,有损考试的公平,这是很不正常的。
    高考答卷禁止使用繁体字、火星文等不规范的文字,这不仅是给考生考场上的一个个规范,也是对人们今后学习和使用规范汉字一个良性导向,这将对中国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的推广和运用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周稀银:我不支持滥用网络语言,但完全封杀显然是矫枉过正。这不仅显得制定者的过于霸道,一定程度上也阻碍学生的创新精神。网络语言已介入了我们每个人的现代生活,与每个考生也是息息相关,适当的应用非但不会对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起到不良影响,相反还会因为其形象、生动而令高考作文生色添彩。
    网络语言与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并不对立。比如“给力”一词是典型的网络语言,在《人民日报》头版新闻里出现后,又在更多人群中广泛传播,我们能因为它在考生作文里出现而视其为不规范妄加扣分吗?同样,有些网络语言已成约定俗成的词汇,比如神马、浮云等,还有由公众比较关注公共事件演变出的“躲猫猫”、“洗脸死”、“欺实马”、“我的爸爸叫李刚”等等,我们也难以认定其规范与否吧!
    高考作文更应注重写作者思想性的启蒙和鼓励。过多地限制语言使用,乃至将其彻底“清场”,诚然便于阅卷评分,但也在有意无意间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的是为文的循规蹈距,甚至是高考八股文,这是教育教学的大忌,并且会因此导向而影响到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走向,最终贻误的则可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创新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