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海洋 画
银玉芝
近日,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引发争议。该报告其中提到,中国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其中城市为85.39%,2011年中国城市户均拥有住房为1.22套;接着其抽样数据又显示,中国城市家庭资产平均247万元,遭到网友质疑。报告负责人回应称,抽样“随机”且覆盖面广,可以代表全国;数据与民众感知差距大是因为富人较多,拉高整体平均数。(5月16日《现代快报》)
报告负责人解释了,抽样调查的样本里,非常有钱的人很多,资产最多的10%家庭占全部家庭总资产的比例高达84.6%。这样一来,平均数就拉高了。显然,公众真正关心的不是这个平均数,而是自己为何离平均数那么远?
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灰色收入是个严峻的问题。也正是因此,报告里的几组数据才引发如此大的喧哗。这和每个季度、每年发布的平均工资数据、各类经济数据一样,公众对漂亮的数字感觉不到亲近,反倒刺激情绪。公众无非是借此关心和抱怨一下自己的现状,期待社会分配能更加公平,财富黑洞能够被堵上。
就像报告负责人解释的,资产最多的10%家庭占全部家庭总资产的比例高达84.6%。这部分人中当然有诚实守信靠辛苦赚钱的,同样有部分阶层隐形收入、灰色收入过多造成的财富黑洞,严重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也是有目共睹的。而这些黑洞背后,是权力与资本的不合理结合对社会资源的侵占,进而导致日益严重的分配不公和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此份报告和过往各类经济数据、灰色收入、财富黑洞报道一样,恰好刺中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也正因此,加快财产分配体制改革被一再呼吁。但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被一而再再而三推迟发布,并时常传出打算提高大型央企和国企的红利上缴比例,遭到垄断行业、利益阶层强烈反对的声音,无不都刺激和累积民怨。可以说,假如社会分配的公平正义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类似的质疑还会不断发生。
一些学者常说,过高的期待,将使收入分配改革推进更难,即便勉强出炉,也会造成公众普遍的失望情绪。为避免公众的预期不能得到满足,同时又要跨过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保证收入差距不至于继续扩大,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碎步前进,是最好的选择。问题是,公众现在连些许的进步都看不到。
收入分配改革之外,对权力的运行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制衡也是关键。只有腐败和寻租少了,社会财富的分配才有可能接近于公平。道理其实都已经说得很多,关键是看行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