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末话题   豪华垃圾车

(2012-05-13 00:56:21)
标签:

杂谈

周末话题
   
    豪华垃圾车
   
    近日,9辆总价值1800多万元的“大奔”道路清扫车,在青岛市黄岛区正式上路,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光。200多万一辆的奔驰道路清扫车,比普通垃圾车价格高数倍。面对大奔牌高价位、高耗油的道路清扫车,有市民质疑称,之前没有这种豪华垃圾车,道路也清扫得很干净,为何还要投入巨资来购买呢?(5月11日《齐鲁晚报》)
   
   
    程序正义比“豪华”更值得关注
傩送
 
    青岛今年“大手笔”不断,先是花40亿元种树,继而花1800多万元买了9辆“大奔”道路清扫车。看样子,这届青岛市政府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有超乎寻常的热情,很舍得花钱。
    有青岛市民给“大奔”垃圾车取了个外号,叫“镶钻扫把”,意思是杀鸡用牛刀,不值。不过青岛环卫部门说了,此“扫把”非彼“扫把”,功能无比强大,用之于清扫路面效率倍增。
    但凡出现这种“超前发展”的事情,坊间有一种不假思索的质疑是“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比如“有这些钱还不如多买几辆校车”。民生领域什么是“刀刃”其实很难说,校车是刀刃,垃圾车也不是刀把儿。我的看法是,这些钱就算不用来买垃圾车,也未必会用来买校车。再怎么说,“镶钻扫把”也比“镶钻公车”好。
    有网友说,买这么豪华的垃圾车是为了方便政府官员吃回扣,“200万元一辆,回扣一个点就是两万。”这种没有证据的“诛心之论”完全不得要领。
    此事的关键不在于“大奔”垃圾车是否物有所值,也不在于这笔钱花没花对地方,而在于政府花钱太随意。“大奔”垃圾车与“90后副局长”其实是一个性质,核心问题不在“大奔”和“90后”,而在于缺少程序正义:买这么贵的垃圾车经过人大审批了吗?经过专家论证了吗?相关政府采购计划有公示吗?
    程序正义在政府花钱上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官员选拔任用。“90后副局长”选错了还可以纠正,政府花钱花错了那就是覆水难收。
    监督一个政府,很多时候就是看它怎么花钱。管好了“政府的钱”,基本也就管好了一个政府。“政府的钱”说到底是人民的钱,在我们的政治制度框架中,管理政府花钱的“责任人”是各级人大机构。具体到青岛的“大奔”垃圾车,与质疑政府乱花钱,不如追问当地人大有没有为人民当好“看门狗”。
    如今一些地方官员新官上任时,往往喜欢搞“大手笔”,花钱如流水,根子就在于政府花钱不受约束。类似于“大奔”垃圾车这种事情,我们说它是形象工程,政府完全可以说它是民生工程,各说各有理,磨破了嘴皮子也不会有是非曲直。只要政府花钱的程序问题不解决,这样的“大手笔”就永远可以搞下去。
   
   
    好东西就一定要引进吗
   
    此飞
   
    200多万一辆的奔驰道路清扫车,比普通垃圾车价格高数倍。对此,公众难免心生诧异。有市民就质疑称,之前没有这种豪华垃圾车,道路也清扫得很干净,为何还要投入巨资来购买呢?市民质疑得很有力,但相关部门的回应也未必全然没有道理。譬如“高速”运行下保证道路一次性扫净的高效率、车本身的高性能以及能保证洒水和清扫的一致,清扫时不会出现扬尘等诸多优点,似乎都意在表明购置这些豪华垃圾车完全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
    好东西当然得配得上一个体面的价格。豪华本身没有原罪,问题只在于:是不是好东西我们就一定要非引进不可呢?
    好东西人人都喜欢,但不一定人人都非得拥有。我个人认为,买什么样档次的东西,应该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以及个人的社会身分,过度消费,或者与个人身分悬殊过大的消费,很多时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仅没有实用性,浪费资源和钱财,反而会给人一种暴发户的不良印象。譬如对一个技术盲来说,非要买一台最顶级配置的电脑,也无非就是速度快一些,但和高昂的投入相比,性价比合适呢?
    对政府部门来说,更是如此。“量入而出”应是公共财政的基本常识和伦理。青岛算是经济发达城市,但似乎还没富裕花钱不用考虑成本的地步。尤其是还有那么多民生问题需要解决,民众被高物价、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压得喘不气来的时候,此举就显得更加没有必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所有政府部门都以高效率、高性能为理由,要求配置如此豪华的设备,公共财政负担得起吗?正因为如此,政府部门也许有着“改善城市环境”的良好初衷,但市民并不领情,不是不想用,而是用不起,家底就摆在那儿,哪经得起这么折腾。
    不能不说,有些城市明明没有多少钱,却常常装出有钱人的样子,动不动就要与国际接轨。这背后,除了财政不受约束的制度原因,恐怕还少不了些许的政绩冲动。你看,这几辆豪华垃圾车虽然被市民非议连连,但说不定已经作为一种改善城市环境的切实举措,写进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报告中。
   
    这个其实可以有 
   
    刘效仁
   
    笔者倒以为,用于公益事业,既减轻了清洁劳苦,又减少了粉尘,即使“豪华版”也可以有。这并非为相关部门辩护。记者实地查看了解到,该车的性价比就是不一般。黄岛区市政环卫园林中心主任陈鑫说,能在“高速”运行下保证道路一次性扫净的高效率以及车本身的高性能是当初选择引进该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仅物有所值,更重要的是解放了一批清洁工。有网友称,“我们就不能用1800万雇老百姓干,一能解决就业,还能让老百姓有钱为你们创造GDP”。其实,提此种建议的网友是“白天不懂夜的黑”。稍对清洁工生活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他们的劳动环境深表忧虑。披星戴月不说,顶严寒冒酷暑不说,也不说烟尘扑面蒙头垢面,也不说工资少的可怜,单是交通安全的危险就令人惊心。有的清洁工被撞后由于事发在黄昏或凌晨,肇事者逃之夭夭,连个体面的善后都没有。
    豪华“大奔”能保证洒水和清扫的一致,清扫时不会出现扬尘。对于路人来说,同样有益。既然有益于环境改善,有益于公共健康,有益于民生,何乐而不为呢?是故,我宁愿在清洁岗位上及早用机械化代替人工化。哪怕自动化的成本十分高昂,也支持市政当局舍得在这方面投入。远比拿公共资财为官员购买豪华坐骑,要得民心。
    对豪华大奔清扫马路,最该警省的当是中国的制造业才是,知耻而后勇啊!
   
    清洁工一月挣多少
   
    毕舸
   
    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开“大奔”清扫车的清洁工一月挣多少?众所周知,清洁工的收入待遇基本属于社会底层,从媒体的各种报道中就能勾勒出清洁工的现状:工作时长一般超过8小时以上,收入区区一千多元,工作量大,工作环境较差,每天呼吸的是汽车尾气和垃圾腐臭味,每天都重复同样的工作,容易患上肩周炎等职业病,一旦上级卫生检查不合格将面临扣工资,甚至存在社保不达标的情况。清洁工的合同一般是一年一签,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临时工,这意味着随时可能被换人。每天采取轮班制,节假日休息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是奢望。
    请问城市的管理者们,究竟给与了清洁工们多少落到实处的关怀?在世界上不少国家,清洁工的待遇等同于白领。如德国清洁工按每小时12欧,月工资大概在3000欧左右,这样的薪水不比一个普通白领低。五一劳动节刚刚过去,其成立宗旨就是为了赋予劳动者以尊严与保障。当时的工人中流行着一首“八小时之歌”,歌中唱道:“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厂,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 实时间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今天的清洁工们,能享受到其中几许?
    “人” 与“物”之间的颠倒,人于无形中成为比“物”还不如的附庸品,难道不是公共卫生投入本末倒置的表现? 难道公共福利永远只服务于一部分人而要另一部分人付出代价。
   
   
    传媒视点
   
    城市岂能如此炫富
   
    面对如此“奢侈之举”,人们不禁要问:杀鸡焉能用牛刀?
  不错,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适当地增添一些现代化的清扫设备原本无可厚非,但是,现代化清扫设备的购置要与我们的国情、省情相吻合。200多万元一辆的“大奔”清扫车行驶在马路上确实为现代化城市增色不少,但是,这种“增色”却是以纳税人的沉重负担为代价。就笔者所知,很多城市的马路清扫工并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的市民待遇,有些路段甚至要靠人工清扫。马路清扫工起早贪黑,他们的工资、社会福利却是“低人一等”,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社保、医保都没有,在这样一种情势下,把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大奔”上,却无视广大环卫工人的诉求,这样做公平合理吗?
  其实,马路清扫用一些传统的清扫车足矣,实在没必要未“富”先“豪”。在笔者看来,“大奔”清扫与某些领导人的政绩思维颇有干系。在有些领导看来,马路清扫车是一个城市的脸面,也是一种“形象工程”的需要,只有把清扫车武装到“牙齿”,才能令外人刮目相看,才能显示一个城市的文明和富足。殊不知,这也是一种好大喜功的贪慕虚荣,为广大群众所不齿。
  就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尤其一些关涉民生的工程,改进迫在眉睫,比如有的地方路灯常年不亮,有些路面坑坑洼洼,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民生上远比“大奔清扫”有意义。如此装扮“城市形象”,只能是劳民伤财。   摘自东北新闻网
   
    微评
   
    普嘉:一些反对声音的落脚点是投入巨资来购买的奢侈浪费,但可以预见价值1800多万元的“大奔”道路清扫车正式上路后,原本就扫得很干净的道路只会锦上添花。质疑归质疑,对青岛市民来说几乎没有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很可能忽略了环卫工人的诉求,引入豪华垃圾车对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切身利益。豪华意味着更先进,随着技术进步和省力机械的采用,他们简单的劳动则会被豪华垃圾车所取代。10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1人驾驶道路清扫车就解决了,生产效率提高是好事情,是文明的象征,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带来环卫行业的失业率上升。
   
    毕晓哲:当地城管装备豪华“大奔”道路清扫车,并不排除是试图于提升城市品味的考虑。但城市的品味,最终取决于“人”而不是“物”,再高级的设施和装备,如果不能实现利用的效果最大化,也就犹如“大马拉小车”式的浪费。“面子”是给外地人看的,但本地的市民百姓绝不会光看什么“面子”,本市公众只会注意这样的“大奔”能不能真正给城市清洁和管理带来改观。如果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或难以确定的,那么,9辆总价值1800多万元的“大奔”道路清扫车的“豪华采购”就依然难逃面子式的“浪费”。
   
    朱少华:市民为何会如此强烈的质疑?那就是事前人们并不知道,也不了解具体情况。而事后公众也仅知道“青岛买大奔当清扫车,9辆车1800多万”。这种抽象的信息也就使绝大多数人成了“不明真相”。由此也让我们得到一种启迪,很多民生问题要想获得民众的支持,就应该能过听证会等形式事先向市民“吹风”,征求一下民意。像这样投资上千万的项目,不仅纳税人理应知道,执法部门更理应公开告知纳税人。如果能够事前征民意,社会又怎么会嘘声一片?而相关部门又何须这样煞费苦心的一再解释呢?
   
    钱夙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保洁工的手工清扫,既是不堪承受之重,也难以保证环卫的标准。而且,道路车辆的日益增多,对清洁工的人身安全也构成一定的威胁,清洁工在清扫岗位上罹难的,已屡有发生。保洁手段的机械化、专业化、快速化,已是势在必行。城市的保洁工作,其实是一个直观的视角,可以看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高下。实际上,不少城市在加强传统监管模式的同时,已尝试借助电子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手段加强对市容环境卫生的监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豪华奔驰扫马路,已然是顺理成章。
   
   
   
   
周末话题
   
    豪华垃圾车
   
    近日,9辆总价值1800多万元的“大奔”道路清扫车,在青岛市黄岛区正式上路,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光。200多万一辆的奔驰道路清扫车,比普通垃圾车价格高数倍。面对大奔牌高价位、高耗油的道路清扫车,有市民质疑称,之前没有这种豪华垃圾车,道路也清扫得很干净,为何还要投入巨资来购买呢?(5月11日《齐鲁晚报》)
   
   
    程序正义比“豪华”更值得关注
傩送
 
    青岛今年“大手笔”不断,先是花40亿元种树,继而花1800多万元买了9辆“大奔”道路清扫车。看样子,这届青岛市政府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有超乎寻常的热情,很舍得花钱。
    有青岛市民给“大奔”垃圾车取了个外号,叫“镶钻扫把”,意思是杀鸡用牛刀,不值。不过青岛环卫部门说了,此“扫把”非彼“扫把”,功能无比强大,用之于清扫路面效率倍增。
    但凡出现这种“超前发展”的事情,坊间有一种不假思索的质疑是“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比如“有这些钱还不如多买几辆校车”。民生领域什么是“刀刃”其实很难说,校车是刀刃,垃圾车也不是刀把儿。我的看法是,这些钱就算不用来买垃圾车,也未必会用来买校车。再怎么说,“镶钻扫把”也比“镶钻公车”好。
    有网友说,买这么豪华的垃圾车是为了方便政府官员吃回扣,“200万元一辆,回扣一个点就是两万。”这种没有证据的“诛心之论”完全不得要领。
    此事的关键不在于“大奔”垃圾车是否物有所值,也不在于这笔钱花没花对地方,而在于政府花钱太随意。“大奔”垃圾车与“90后副局长”其实是一个性质,核心问题不在“大奔”和“90后”,而在于缺少程序正义:买这么贵的垃圾车经过人大审批了吗?经过专家论证了吗?相关政府采购计划有公示吗?
    程序正义在政府花钱上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官员选拔任用。“90后副局长”选错了还可以纠正,政府花钱花错了那就是覆水难收。
    监督一个政府,很多时候就是看它怎么花钱。管好了“政府的钱”,基本也就管好了一个政府。“政府的钱”说到底是人民的钱,在我们的政治制度框架中,管理政府花钱的“责任人”是各级人大机构。具体到青岛的“大奔”垃圾车,与质疑政府乱花钱,不如追问当地人大有没有为人民当好“看门狗”。
    如今一些地方官员新官上任时,往往喜欢搞“大手笔”,花钱如流水,根子就在于政府花钱不受约束。类似于“大奔”垃圾车这种事情,我们说它是形象工程,政府完全可以说它是民生工程,各说各有理,磨破了嘴皮子也不会有是非曲直。只要政府花钱的程序问题不解决,这样的“大手笔”就永远可以搞下去。
   
   
    好东西就一定要引进吗
   
    此飞
   
    200多万一辆的奔驰道路清扫车,比普通垃圾车价格高数倍。对此,公众难免心生诧异。有市民就质疑称,之前没有这种豪华垃圾车,道路也清扫得很干净,为何还要投入巨资来购买呢?市民质疑得很有力,但相关部门的回应也未必全然没有道理。譬如“高速”运行下保证道路一次性扫净的高效率、车本身的高性能以及能保证洒水和清扫的一致,清扫时不会出现扬尘等诸多优点,似乎都意在表明购置这些豪华垃圾车完全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
    好东西当然得配得上一个体面的价格,事实上我也并不否认,以就事论事的态度来看,既然这种进口的豪华垃圾车具有普通垃圾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200多万贵是贵了一些,但未必就是不公道。也就是说,豪华本身没有原罪,问题只在于:是不是好东西我们就一定要非引进不可呢?
    好东西人人都喜欢,但不一定人人都非得拥有。我个人认为,买什么样档次的东西,应该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以及个人的社会身分,过度消费,或者与个人身分悬殊过大的消费,很多时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仅没有实用性,浪费资源和钱财,反而会给人一种暴发户的不良印象。譬如对一个技术盲来说,非要买一台最顶级配置的电脑,也无非就是速度快一些,但和最昂的投入相比,性价比合适呢?
    对政府部门来说,更是如此。“量入而出”应是公共财政的基本常识和伦理。青岛算是经济发达城市,但似乎还没富裕花钱不用考虑成本的地步。尤其是还有那么多民生问题需要解决,民众被高物价、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压得喘不气来的时候,此举就显得更加没有必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所有政府部门都以高效率、高性能为理由,要求配置如此豪华的设备,公共财政负担得起吗?正因为如此,政府部门也许有着“改善城市环境”的良好初衷,但市民并不领情,不是不想用,而是用不起,家底就摆在那儿,哪经得起这么折腾。
    不能不说,有些城市明明没有多少钱,却常常装出有钱人的样子,动不动就要与国际接轨。这背后,除了财政不受约束的制度原因,恐怕还少不了些许的政绩冲动。你看,这几辆豪华垃圾车虽然被市民非议连连,但说不定已经作为一种改善城市环境的切实举措,写进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报告中。
   
   
    豪华奔驰扫马路这个可以有 
   
    刘效仁
   
    笔者倒以为,用于公益事业,既减轻了清洁劳苦,又减少了粉尘,即使“豪华版”也可以有。这并非职能部门作自我辩护。记者实地查看了解到,该车的性价比就是不一般。该车共拥有6个吸尘管,比普通的道路清扫车多出4个。自带2个发动机,1个专门负责清扫系统。该车最多能吸起4斤重的杂物,如此大的吸附力非普通的垃圾清扫车可比。能保证洒水和清扫的一致,清扫时不会出现扬尘。再加上工作时运行速度每小时10至15公里,在相对高速的情况下,只要经过一次,路面立即就会变干净,不需要经过二次清扫。
    不仅物有所值,更重要的解放了一批清洁工。有网友称,“我们就不能用1800万雇老百姓干,一能解决就业,还能让老百姓有钱为你们创造GDP”。其实,提此种建议的网友是“白天不懂夜的黑”。稍对清洁工生活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他们的劳动环境深表忧虑。披星戴月不说,顶严寒冒酷暑不说,也不说烟尘扑面蒙头垢面,也不说工资少的可怜,单是交通安全的危险就令人惊心。有的清洁工被撞后由于事发在黄昏或凌晨,肇事者逃之夭夭,连个体面的善后都没有。
    豪华“大奔”能保证洒水和清扫的一致,清扫时不会出现扬尘。对于路人来说,同样有益。既然有益于环境改善,有益于公共健康,有益于民生,何乐而不为呢?是故,我宁愿在清洁岗位上及早用机械化代替人工化。哪怕自动化的成本十分高昂,也支持市政当局舍得在这方面投入。远比拿公共资财为官员购买豪华坐骑,要得民心。
    对豪华大奔清扫马路,最该警省的当是中国的制造业才是,知耻而后勇啊!
   
    清洁工一月挣多少
   
    毕舸
   
    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开“大奔”清扫车的清洁工一月挣多少?众所周知,清洁工的收入待遇基本属于社会底层,从媒体的各种报道中就能勾勒出清洁工的现状:工作时长一般超过8小时以上,收入区区一千多元,工作量大,工作环境较差,每天呼吸的是汽车尾气和垃圾腐臭味,每天都重复同样的工作,容易患上肩周炎等职业病,一旦上级卫生检查不合格将面临扣工资,甚至存在社保不达标的情况。清洁工的合同一般是一年一签,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临时工,这意味着随时可能被换人。每天采取轮班制,节假日休息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是奢望。
    请问城市的管理者们,究竟给与了清洁工们多少落到实处的关怀?在世界上不少国家,清洁工的待遇等同于白领。如德国清洁工按每小时12欧,月工资大概在3000欧左右,这样的薪水不比一个普通白领低。五一劳动节刚刚过去,其成立宗旨就是为了赋予劳动者以尊严与保障。当时的工人中流行着一首“八小时之歌”,歌中唱道:“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厂,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 实时间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今天的清洁工们,能享受到其中几许?
    “人” 与“物”之间的颠倒,人于无形中成为比“物”还不如的附庸品,难道不是公共卫生投入本末倒置的表现? 难道公共福利永远只服务于一部分人而要另一部分人付出代价。
   
   
    传媒视点
   
    城市岂能如此炫富
   
    面对如此“奢侈之举”,人们不禁要问:杀鸡焉能用牛刀?
  不错,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适当地增添一些现代化的清扫设备原本无可厚非,但是,现代化清扫设备的购置要与我们的国情、省情相吻合。200多万元一辆的“大奔”清扫车行驶在马路上确实为现代化城市增色不少,但是,这种“增色”却是以纳税人的沉重负担为代价。就笔者所知,很多城市的马路清扫工并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的市民待遇,有些路段甚至要靠人工清扫。马路清扫工起早贪黑,他们的工资、社会福利却是“低人一等”,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社保、医保都没有,在这样一种情势下,把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大奔”上,却无视广大环卫工人的诉求,这样做公平合理吗?
  其实,马路清扫用一些传统的清扫车足矣,实在没必要未“富”先“豪”。在笔者看来,“大奔”清扫与某些领导人的政绩思维颇有干系。在有些领导看来,马路清扫车是一个城市的脸面,也是一种“形象工程”的需要,只有把清扫车武装到“牙齿”,才能令外人刮目相看,才能显示一个城市的文明和富足。殊不知,这也是一种好大喜功的贪慕虚荣,为广大群众所不齿。
  就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尤其一些关涉民生的工程,改进迫在眉睫,比如有的地方路灯常年不亮,有些路面坑坑洼洼,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民生上远比“大奔清扫”有意义。如此装扮“城市形象”,只能是劳民伤财。
  常言道:好钢用在刀刃上,钱要花在点子上。就目前而言,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那些急需要的地方,用在改善民生上。
    摘自东北新闻网
   
    微评
   
    普嘉:一些反对的声音的落脚点是投入巨资来购买的奢侈浪费,但可以预见价值1800多万元的“大奔”道路清扫车正式上路后,原本就扫得很干净的道路只会锦上添花。质疑归质疑,对青岛市民来说几乎没有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很可能忽略了环卫工人的诉求,引入豪华垃圾车对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切身利益。豪华意味着更先进,随着技术进步和省力机械的采用,他们简单的劳动则会被豪华垃圾车所取代。10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1人驾驶道路清扫车就解决了,生产效率提高是好事情,是文明的象征,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带来环卫行业的失业率上升。
   
    毕晓哲:当地城管装备豪华“大奔”道路清扫车,并不排除是试图于提升城市品味的考虑。但城市的品味,最终取决于“人”而不是“物”,再高级的设施和装备,如果不能实现利用的效果最大化,也就犹如“大马拉小车”式的浪费。“面子”是给外地人看的,但本地的市民百姓绝不会光看什么“面子”,本市公众只会注意这样的“大奔”能不能真正给城市清洁和管理带来改观。如果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或难以确定的,那么,9辆总价值1800多万元的“大奔”道路清扫车的“豪华采购”就依然难逃面子式的“浪费”。
   
    朱少华:朱少华:市民为何会如此强烈的质疑:那就是事前人们并不知道,也不了解具体情况。而事后公众也仅知道“青岛买大奔当清扫车,9辆车1800多万”。这种抽象的信息也就使绝大多数人成了“不明真相”。由此也让我们得到一种启迪,很多民生问题为了防止社会抵触,都要开听证会,还有一些“通气会”“吹风会”等,既然能够这样,像这种花巨资购进的一些城市基础设备,为何不能在事前公示征求一下民意呢?这些资金属政府投资,更来源于纳税人,因此,像这样投资上千万的项目,不仅纳税人理应知道,执法部门更理应公开告知纳税人。如果能够事前征民意,社会又怎么会嘘声一片?而相关部门又何须这样煞费苦心的一再解释呢?
   
    钱夙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保洁工的手工清扫,既是不堪承受之重,也难以保证环卫的标准。而且,道路车辆的日益增多,对清洁工的人身安全也构成一定的威胁,清洁工在清扫岗位上罹难的,已屡有发生。保洁手段的机械化、专业化、快速化,已是势在必行。城市的保洁工作,其实是一个直观的视角,可以看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高下。实际上,不少城市在加强传统监管模式的同时,已尝试借助电子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手段加强对市容环境卫生的监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豪华奔驰扫马路,已然是顺理成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