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和“百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即日起启动,这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最大规模的文物修缮工程。据了解,随着明北京城城墙遗迹、永定门瓮城及箭楼等标志性建筑的逐步恢复,北京旧城区将再现“凸”字形城廓。(中广网2月25日)
有不少论者认为,现在重建北京标志性建筑是折腾,《文物法》也不支持类似的复建行为。但我以为,这样的“折腾”很有必要。
近年来,北京已成为大量现代建筑的实验地,也许不必过于排斥这种实验,但不可忘记建筑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逐渐被“鸟巢”、“大裤衩”占据,将带来文化生态危机。在吸取外来建筑成就的同时,保持民族建筑本色,传承历史文脉,修复古建筑和历史街区,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体现。中国建筑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体现了重视“中道”、和谐的民族审美个性。而北京城以城市中轴线为中心,形成了前后凸凹、左右对称、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布局,既中和平易又雄伟大气,在世界城市建筑之林中独具特色。
众所周知,北京的一些标志性老建筑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曾让一生致力于古建保护的梁思成先生痛心疾首。更让人痛心的是,不久前,北京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又被开发商以“维修性拆除”的名义拆得只剩几根房梁。一面毁真文物,一面造假古董,确实是城市改造中的一大折腾。然而,意识到文物被毁的悲剧性后果,而有心恢复重建,毕竟聊胜于无。文物不可恢复,但古建筑样式是可以恢复的。恢复重建的“古建筑”固然不古,更不是文物,但可以部分满足对民族文化的精神需求。
几年前我曾对昆明官渡古镇的恢复工程颇有微词,认为基本上是不值看的假古董,但在日前到那里吃饭,发现仍是个古风依存的好地方,市民们围着重建的传统建筑唱歌跳舞、品尝小吃,赏花观鸟,回到老昆明古镇的生活方式。镇里的建筑是古还是新已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在这里镇得住人心,释放出活力。在现代建筑之下形色匆匆的人们,只有在古镇、老街,才会彻底放松,找到自己真正的所爱。随着岁月淘洗,一些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必将成古董,重新进入文物行列。
易晖
http://blog.sina.com.cn/yihui46467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