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萃
昨日《春城晚报》报道,独克宗古城拟向游客收取古城维护费,每人次30元。据悉,此费将用于偿还古城道路、供排水、电力通信、消防、照明亮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改造所花款项,目前此项收费标准正在公开征求意见中。
我第一次出现在独克宗古城是2005年,正值秋末冬初,古城里游客不多,更多的是世居于此的本土藏民。傍晚,寒风凛冽的小广场上,众人围着篝火热烈起舞,我也混迹其中。随后,和刚结识的几个店家、游客、居民同围在气势非凡的藏式民居火炉旁,闲聊、唱歌……
大概是因为那次的古城记忆太过美好,以后连续数载,年度旅行必去香格里拉,其中几天定然安排在独克宗:一起喝喝咖啡,晒晒太阳,聊聊八卦,吃吃藏餐。尽管它越来越和中国其他古城、古镇产生趋同性,我们依旧宠爱它,因为它的最初是如此不同。
关于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各地都喜欢学习丽江,收“维护费”,美其名曰“以城养城”。以我一介旅行者的眼光来看,滇西北最失败的古城保护案例就是丽江——那座曾经的茶马古道重镇,现今除了灯红酒绿,还剩下什么?大研古镇里还有多少本土居民居住其中?一个失去了本土居民、本土生活,到处充斥着外地资本、外地商家、以买卖而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古城,至多是商业运作的成功案例,而不能算是“成功地”保护了古城。
或许,他们口中的古城和我们心中的古城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一堆可以坐地生钱的砖瓦,后者是一个有温情、有生命的所在。
就如同现今独克宗古城拟向游客收取维护费的陈辞:“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建筑的恢复性建设”、“公共设施的维护和保养”,我看到的依旧是冰冷的砖瓦,没有人的温情。请问,在这个收费计划中,作为古城核心价值的本土居民,他们的声音在哪里?他们的未来又被规划在何等位置?
一座真正有人文有历史的古城,它必定能使本土居民感到愉悦,使到访者感到愉悦。这也是人类不断出发、不断旅行的原始动力。因此,保护古城的主要力量,不是钱,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居民,是每一个选择来此生活的新古城人。试想,一旦独克宗被名正言顺地收取“维护费”,就意味着它已经成为一个要交门票的景区。游客既然买票进入景区,就意味着游客要消费这里!有谁愿意自己的家园被消费?我们去一个村庄做客是不需要付费的,付出的是一个到访者应有的礼貌:看到藏族阿妈在阳光下打瞌睡,众人会轻轻走过,不去打搅她。
1967年英国颁发《城市文明法》,规定要保护“有特殊建筑艺术和历史特征”的地区,最耐人寻味的是,这部法律的名称直译为“有关市民舒适、愉悦的法律”。也就是说,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历史环境,是为了让人类追寻美好的心灵得到保护。
至于这个目标是否一定要通过收取“维护费”来实现?7年前的独克宗让人无法忘怀,游客范儿的我并不觉得它多需要一大笔钱来重新建设。古朴与格调,永远无法用钱买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