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贵
 
   
河北蔚县残疾教师郭省代课20年未能“转正”、依靠村民救济生活一事,经媒体广泛报道后,立即引起网民关注。截至11日12时,一天半的时间里,多家新闻门户网站就有近30多万人围观,网民发帖讨论的也迅速飙升至1万多人次。11日凌晨,中新网记者辗转收到蔚县教育局的函件,函件称对报道“非常重视”,但坚持认为:郭省只是“临时代课”。(中国新闻网9月22日)
   
此前,当地一官员称郭省老师如果“转正”,会“有损蔚县的教师形象”,此言迅速招致舆论的猛烈抨击。很显然,经过舆论的“调教”,蔚县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种说法的无耻与愚蠢,终于发出了正式函件,并表示对报道“非常重视”。这样的态度,至少在情感上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
   
然而改变的也仅仅是态度,不变的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在这份《说明》中所表现出来的傲慢。关于郭省老师的身份介绍,在不足500字的函件中,先后八次使用“临时代课”字眼,而且特别强调:郭省从上课第一天起,就是一名“临时代课”教师,二十年来,郭省“临时代课”的身份一直未变。所谓“代课老师”,即指农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老师,所以“临时代课”老师与“代课老师”根本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这个人所共知的概念上做文章,既充满了“回字有几种写法”式的迂腐,事实上也将当地教育部门浓重的官僚主义作风暴露无遗。
   
更让人无语乃至出离愤怒的是,《说明》在解释郭省为什么不能转正的原因时称,“按照河北省的相关规定,临时代课教师郭省每次都在清退范围内,其所在中心校领导鉴于其身体残疾,生活中存在困难,出于同情,因而在历次清退代课教师中,保留了郭省临时代课教师岗位”。从“有损教师形象”到“同情”,我感觉不到任何人性的温暖,相反,体味到的是一种彻骨的冰凉。
   
郭省老师虽然自小患病身有残疾,身高仅有1.2米,但他教书育人20年,桃李满天下,点亮了一代又一代农村孩子的希望,这足以表明他性格上的顽强和人格上的伟大。这样的一个人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他只需要社会和政府给予他一个公平的对待。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更没有资格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同情”郭省老师,而应该为自己感到耻辱。一个坚守教师岗位20年,为农村基础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老师,一个身残志坚,曾经获得“蔚县十大杰出青年”等许多荣誉的时代榜样人物,竟然20年没有获得一个合法的身份,甚至要靠村民救济才能生活,这难道不是当地教育之耻吗?
   
代课老师群体,或许是这个时代最为悲情的符号。他们的悲剧性命运不仅在于待遇的低下,还在于他们从事着天底下最为神圣的职业,却无法得到最起码的尊严。偏远贫困山区严重缺乏师资力量的时候,很少有人想到是他们在这里默默耕耘,而一旦吹响“优化教育队伍”的口号时,他们又迅速被贴上“水平不高”、“不利于提升国民素质”等标签,“清退代课教师”行动,让一个几十万人的群体成为巨大教育欠账的时代牺牲品。
   
以郭省老师的个人名义向当地主管部门发问:代课20年仅仅是因为政府的“同情”,这是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以代课老师这个群体向教育决策者发问:他们的“被清退”,难道不是因为你们的子女已经过度拥有着稀缺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教师这个职业向这个时代发问:面对“尊师重教”这个人类共有的传统,或许说共通的情感,我们是否常常心存愧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