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评弹)如何让农民工子女“珍惜今天的幸福”
(2011-09-03 01:26:00)
标签:
杂谈 |
(一周评弹)如何让农民工子女“珍惜今天的幸福”
易晖
9月1日,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打造的品牌栏目“开学第一课”,以“幸福”为主题开播。教育部表示,要通过“开学第一课”引导中小学生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幸福。另据当地媒体报道,在北京市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此前因各种因素被关停的19所打工子弟学校的近1.4万名学生,有8604名学生到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学校报到,学生家长感慨地说:“原来每学期学费800元,现在只要350块钱,对于我们这些打工的,真是太合适了!”
但是,开学第一天,还有6000多名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部分孩子已随父母返乡,他们面对“幸福”很茫然。尽管之前有关部门承诺要继续做好已关停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分流安置工作,“确保每一名学生有学上”,但此前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无度”关心打工子弟教育,开发无度就会形成“洼地效应”。教育办得越好,越是免费,来京人员就越多。于是,公众不能不怀疑,给予农民工子女的“幸福”是否就到此为止?
经济学上讲的“洼地效应”是: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资金也会向交易成本低的地方集中。例如,一些跨国公司跑到中国办公司,就是因为我国的人力成本低,是相对的“洼地”。但我以为,在教育上不能套用“洼地效应”阻止外来工流动。《义务教育法》的一个要点就是要求政府部门保障孩子的义务教育权利,公平的教育不人为制造“高地”也不人为制造“洼地”。“确保每一名学生有学上”是教育部门应尽的法定义务,根本不属于“开发无度”。而“教育办得越好,越是免费,来京人员就越多”的说法也很片面,来京的农民工并不是冲着义务教育免费而来,其子女在家乡同样可以享受“三免一补”,他们之所以来北京,是因为在自己的家乡没有更好的打工机会。
均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彻底消除“洼地效应”是一个远期目标。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得靠“全国一盘棋”:不要将发展空间过度集中在大城市,要积极引导投资和就业向小城镇转移,为打工者就近创造更好的工作岗位,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我也理解北京市有关部门的苦衷:北京的人口承载能力有限,来京人员越来越多不是好事,会加速大城市病,加剧入学难等问题,所以不得不提高教育门槛。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因各种因素”关停大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要安置好农民工子女。
然而,实践证明,让农民工子女完全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学校就读,北京市的教育资源尚满足不了需求。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上考虑,与城市富家子女挤在一起上学,并不一定幸福。一种比较现实的安置办法是,由政府出资提升原来的农民工学校办学条件,让一批农民工子女重返熟悉的校园,这才能够让农民工子女发自内心地“珍惜今天的幸福”。
后一篇:周末话题:海洋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