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关注)罔顾自然规律的“发展”就是自掘坟墓

(2011-08-04 00:29:39)
标签:

杂谈

首席评论员  姚文晖

    经常听到一种说法:中国人是一个健忘的民族。从好的一方面理解,它表明中国人乐观、坚忍、不计前嫌;然而更多的时候,它指向的是某种国民劣根性,用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杜牧留下的一句名言来表述就是——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然而,即便是再健忘,我们也应该记得,再过4天就是8月8日,一个极为特殊的日子。一年前的8月8日,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在甘肃省舟曲县夺走了1471条生命,至今还有294人下落不明。
    周年祭的烛光尚未点燃,舟曲这个美丽而忧伤的地名,再度如利剑一般,刺痛了国人的心脏。央视《经济半小时》昨日报道,舟曲县正快马加鞭地建设许多水电项目,这些小水电站既无环评审批,也没有做地质灾害的审核,被中国地震局两位年过八旬的地质学专家痛斥为“简直是不要命了”。
    专家所言“不要命”是指,舟曲县所在的白龙江流域地形复杂,地壳结构和地质构造极不稳定,水电开发极易引发地震、泥石流等高地质灾害风险。
    这种说法在今天的时代,很容易被某些靠追逐GDP上位的地方官员视为“危言耸听”。
    以今天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水平,很多所谓“自然灾害”,是纯粹“自然发生”的天灾,还是有可能肇始于某种人类行为,恐怕难有绝对令人信服的评判。一年前发生的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其实早有“先兆”——舟曲曾有“陇上江南”之称,据该县县志记载,“舟曲山地,万山皆翠”,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全县森林蓄积量以每年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舟曲县官员曾津津乐道,他们多年来为国家“贡献”了上百亿立方米的木材,而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何尝不是“老天爷”发出的预警?遗憾的是,此前没人听得懂大自然的哀鸣,直到它终于有一天“勃然大怒”。
    央视记者通过实地考察告诉我们,舟曲当地众多小水电项目的上马,已经造成局部地区江河断流、房屋地基下沉、植被破坏严重、多种水生物灭绝。当地村民们说,这几年因新修水电站,把本已逐渐恢复的植被又破坏了,而且经常发生泥石流阻断公路、砸坏过往车辆甚至冲走田地等事故。当地环保局官员说,从前白龙江流经舟曲清澈见底,大量的鱼儿清晰可见,而现在基本灭绝了,因为一级级水坝阻断了它们洄游繁殖的通道。
    舟曲满目疮痍的山川已经不止一次敲响了警钟,我们难道还需要一场“不要命”的地质灾害来验证大自然的愤怒吗?人类究竟需要多少血的教训,才知道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利?
    即便从“纯经济”的角度,因过度开发水电而导致自然生态破坏也是“不划算”的。舟曲水电开发每年带给当地2000多万元的税收,而仅仅是去年的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的用于灾后重建和恢复生态的资金就高达50亿元。
    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方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发展,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有节制的开发利用,但绝不能永无休止地索取。进而言之,人类永远都不能低估大自然的力量,也许,今天的我们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某些自然灾害源于某种人类行为,怕就怕有一天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而一切为时已晚。
    为今之计,是必须用理性和刚性的制度来制约人性的贪婪。否则,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掘坟墓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