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12岁少年、中国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黄艺博,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人生理想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小小年纪身上就笼罩了“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武汉市首届‘十大孝星’”等光环。家长称这些习惯和兴趣是天性,并非有意培养。父亲黄宏章说,“他上网只关注国内外新闻大事,从不玩游戏”。母亲马晓丽说,“更重要的是这个孩子在政史上的许多见解,甚至已超出了我们理解的范畴”。(《武汉晚报》5月2日)
两岁看新闻联播的“天性”太吊诡
陈一舟
在我们这个崇尚天才且热衷于培养天才的社会中,任何一种“类型”的天才出现,都不稀罕。最近几年,诸如3岁幼儿熟记唐诗宋词、5岁男童做上千个俯卧撑、4岁女童横渡大江大河之类的事儿多了去了,每一次华丽登场都会引来如潮的掌声和艳羡。只是上述惊人的天才之举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在家长的培养下“锻炼”而成。
但武汉这位天才少年却惊掉了一地眼球:两岁就看新闻联播,7岁读《人民日报》……而且还是天生的兴趣使然,与家长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这就让人觉得非常古怪了——不是说孩子喜欢看新闻联播、读读报纸什么的就不正常,而是对于一个孩童来说,新闻联播着实没有动画片有吸引力,《人民日报》也不如漫画书有味道,这才是孩子的天性。
人生理想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潜台词早已昭然若揭了,无非是说这个孩子具有政治方面的天份,可以视为“天生的政治家”。这让人不禁哑然一笑,想起古时候那些被人为加工和粉饰过的帝王将相之类大人物的“顶天立地”的童年故事。
从小关注政治,对政治流露出浓厚的兴趣,原本无可厚非,甚至,还应该加以鼓励和适度的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政治产生兴趣。但孩子就是孩子,就算是美国那些十几岁的少年市长,他们的童年也只能是与游戏和玩具相伴,而并非抱着“竞选手册”面壁下苦功。所以,两岁看新闻联播的“天性”掺杂了太多成人化的色彩和浓厚的家长意志,实在过于吊诡了。
“两岁看新闻”不必捧也不必棒
房华丽
从教育的角度看,孩子的成长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早慧产生的所谓神童与天才,长大以后也可能“泯然于众人”,这方面,方仲永可谓是典型。因此,我们完全不必捧杀黄艺博。不能说,“两岁看新闻”的黄艺博,就一定会比那些12岁仍然看动画的孩子,长大后一定更有出息。
笔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虽然认为对黄艺博不能捧杀,但也认为不宜棒杀。从新闻中得知,黄艺博喜欢新闻甚于游戏,他今天的表现,也并不是家长强行灌输的结果。据称,从一两岁开始,黄艺博就从家人那里熟知了许多历史故事,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等,“当时只为讲着好玩,没想到孩子自己将《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白话版等许多历史书找来全看了。”果真如此,这个孩子的成长倒也“顺其自然”,家长的教育方法,总体来看也并没有什么过格之处,还是比较符合现在主流的教育思想的。
孩子童年时的经历,在未来的人生中肯定会有所反映,有所体现,如果否认这一点,那我们重视童年教育,还有什么意义?据其家长所说,黄艺博的理想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有这样的理想,总之不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孩子这样会牺牲掉许多童年的快乐,殊不知,孩子与孩子是不同的,不排除也有些相对有个性的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的孩子。不能武断地认为,黄艺博有这样的理想就一定不快乐。
孩子是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因此,对于各种个性化教育,只要是从孩子本心本性出发的,那就不要简单地施以大棒打死。现在的问题是,关心政治真的是黄艺博兴趣所在吗?真的是从其本心本性出发吗?如果回答“是”,那就不妨静等花开。
为何要妖魔化一个孩子的兴趣
郭钦
似乎是一夜之间,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就成了微博上的热门话题。大家津津乐道的,不是他的文采和爱心,而是他从小就对时事政治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这种在一般人看来不太符合一个孩童成长规律的兴趣,成了网友肆意调侃的对象。但有多少人关心,这种调侃和恶搞,是否是一个十来岁的孩童所能承受的?
老实说,黄艺博错了吗?他没做错什么。他只是如大多数孩子那样,对一些东西还怀有纯真的信仰。只不过,有的孩子信仰里多了一些童话的色彩,而他多了些现实情怀。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被现实撞得身心俱疲,以至于对一些东西失去了信任,就将这种情绪转嫁到一个孩子身上。毕竟,他的兴趣和信仰都没错,错的只是一些东西在成人社会变了味,以致让一个孩子的信仰显得如此可笑。
我们既然承认孩子的天性,就同样应该承认孩子的个性,承认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兴趣,纵使你我无法从这样的兴趣中找到乐趣,但也不该武断地否认一个孩子从中享受到的快乐。粗鲁地嘲笑乃至指责一个孩子的兴趣,非要认为他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游戏、动画等等,这其实也和剥夺孩子的天性无异。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们可以好奇,甚至于,如果你愿意同情也可以,但实在不应该刻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