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贵
22日,江西省大江论坛出现一篇题为《景德镇市邮政局被质疑封杀省级党报拒绝舆论监督》的帖子,反映7月7日《江西日报》都市新刊版面因刊登景德镇市邮政局组织公款出国游一文,当期报纸在景德镇被“封杀”。景德镇许多订户发现,《江西日报》当天刊发此文的版面缺失。(《今日早报》7月25日)
报纸被“封杀”的事情,并不少见。譬如去年新疆某地就曾发生过一家保安公司因为一篇批评报道,而阻止当地都市报进入其管辖的小区住户的恶性事件。但坦白说,邮局封杀省委党报的事,还真是第一次听说。此事的一大看点是,作为事件主角的邮局,正是报刊发行的主体,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专业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景德镇市邮政局局长张振荣证实缺版事实,“《江西日报》缺版确有这个事,但因为多种原因,最近部分地区遭遇洪水,邮路不通,影响邮件运输;另外,一些员工工作不到位。”对于这个手足无措之下的拙劣解释,公众大可付之一笑。我所关心的是,邮局方面为什么会想到用如此低级的手段来掩盖其公款出国旅游一事?难道他们真的相信只要“封杀”了媒体,此事就会不了了之?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根本就没有密不透风的墙,网友可以从一包天价烟“人肉”出贪官周久耕,组织公款出国这么大动静怎么可能就轻易糊弄过去呢?恰恰相反,你越是欲盖弥彰,舆论的反应就越是强烈。本来公款出国旅游之类的事已经让公众审丑疲劳,这一“封杀”倒好,事情反而是越闹越大了。另一方面,作为省委党报的《江西日报》发行量应该不小,你可以封杀一地,却封杀不了其他地方,纸终归包不住火。
私下揣测,景德镇市邮局封杀党报之举,倒未必是真的认为能掩盖住什么,而更像是对舆论监督的一种报复和挑衅。说到这里,有两件事不得不提,一是人民网的一份舆情监测报告表明,地方网络论坛集中了很多本地受众,一些突发重大事件的苗头性信息很容易在这一论坛上出现。对此,地方政府的本能反应就是删帖;二是今年4月,《黑龙江日报》报道某地农民耕地被强占挖土取砂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当地一官员称:“不要相信小报的报道,不准确。”不得不承认,虽然“欢迎舆论监督”几乎是每个地方主政者的口头禅,但事实上舆论监督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空间和尊严。
我们常说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天然权利和重要社会功能,但显而易见,这一权利和功能的实现,除了媒体本身的独立和公信力之外,还有赖于整个社会对舆论监督的天然敬畏和谦逊。然而在无处不在的“习惯性删帖”和“小报不可信”的权力意识下,媒体很容易被边缘化。换言之,媒体可能是无所不能威力无边,但如果没有生存的环境,没有包括权力在内的自觉自律,那它可能什么也不是。不管你是省委党报还是地方小报,不管被批评的对象是政府机关还是邮局,都会首先想到去公关,去屏蔽,去封杀。所以说,“邮局封杀省委党报”暴露的不单是景德镇市邮政局的无知无畏,还有舆论监督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脆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