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话题之一:“入园难”
公立幼儿园挤破头都难进。私立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入园前的面试悄然兴起,家长苦叹是在考大人(见今日《春城晚报》)。在家长们“入托难,难于上大学”的感慨中,社会该如何面对呢?
幼教是幼儿本该享受的福利
一挥
一批幼儿园的秋季招生已经开始。让不少幼儿家长发愁的是,现在想进好一点的幼儿园,不仅孩子要参加面试,家长也得“陪试”。
虽然“说是面试,其实也就是一次简单的交谈”,大多都是问些幼儿常识问题,小朋友一般都能回答得上来。令家长担心的是,幼儿园资源有限,条件好的幼儿园更少,幼儿园面试关难免像公务员面试一样好中取优,比如答完必答题还得秀特长,智商及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正常的孩子不一定能够过关。
记者采写的幼儿园面试场面还显得比较温和,真正的面试之痛在后面——不知有多少孩子会“被面试掉”。
这一切倒是都符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但人们发现,让幼儿在入托之前就开始残酷的生存竞争,是人类文明的倒退。“入托,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中国的孩子究竟有几年快乐时光?”有家长大吐苦水。面试幼儿,无论是简单交谈还是全面了解,无论是面试孩子还是面试家长,都是不正当的。幼儿教育,应是中国幼儿本该享受的基本福利。
而大家都知道“入园难”是因为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缺乏所导致的不均衡,解决的办法是多建优质幼儿园。但首先要明确的是,幼儿园资源是继续由市场来均衡还是由计划来均衡?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幼教收费太贵的问题,还需政府加大对幼教的投入,从长远来看,应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系列,主要依靠政府的社会发展计划办幼儿园。
实践证明,继续依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扩大和调节学前教育资源,人们将继续承受市场失灵之痛。目前收费低廉的民办幼儿园并不少,但教师流动量太大而且偏少,留下许多安全隐患。此前媒体报道,北京一所民办幼儿园在中午只留下一名老师,这位老师将孩子锁在屋里,自己上街买东西,回来发现孩子们已由于电热毯起火而被烧死。而昆明也发生过类似的惨案。在22日举行的《云南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证会上,一位代表表示其夫妻月收入仅4100元,难以供孩子上每月收费800元的公办幼儿园,但也实在不愿选择家门口月收费400元的民办幼儿园。
虽然现在的公办幼儿园如同贵族幼儿园,但只要政府加大建设投入,增加公益性,相信是可以做到平民化和优质性兼顾的。有民办学校负责人表示,“公办不择校,择校进民办”才是理想的状态,而不应倒过来。24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将投入50亿元,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兴建118所幼儿园,改扩建幼儿园300所,把公办幼儿园的比例从67%提高到80%。希望《云南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把公办幼儿园的比例提高当回事。
同时,广大机关、事业单位及大中型企业不必等待政府扩大公办幼儿园规模,它们完全有条件像过去那样兴办单位幼儿园。在经济落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广大家长从不会为孩子上幼儿园发愁,因为那时稍具规模的单位都有自己的幼儿园,而现在的所谓优质幼儿园大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尾巴”。有的“市场经济学者”一面把自己的孩子往残留的“尾巴”里送,一面大批“单位办社会”——办食堂、办幼儿园,我以为对这条路径有重新反思的必要。单位本来就是个小社会,“单位办社会”怎么啦?让本单位的孩子上本单位的幼儿园,就不会再被面试,还可以增加单位职工的向心力。
民办幼儿园为何“涨”声一片
梅广
日前,一位妈妈在珠海人气论坛“珠海妈妈网”发帖说,她的宝宝就读于新香洲聚科源中英文幼儿园,自从该园被评为省一级幼儿园后,价格一路飙升,之前该园的保教费是每个月780元,现在一个月上涨了320元,加上伙食,书费、被子等用品费用,每月平均下来超过1600元,这还不包括兴趣班的费用。帖子一出就被多位妈妈跟帖,关于幼儿园涨价成为今年暑假的热门话题(20日《珠江晚报》)。
在民办幼儿园“涨”声一片的背后,我们固然可以理解,这里有物价和人力成本上升的因素,有三年前出生的“金猪宝宝”大量进入校园导致学位紧张的原因,甚或,还有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但幼儿园涨价幅度是否合理,收费标准是否偏高,提价程序是否合法,尤其是在价格普涨的背后,有没有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人为因素在作祟,凡此等等,显然还待主管部门去加以规范。
尽管民办幼儿园收费属于市场调节行为,政府不便直接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无章可循。根据相关法规,幼儿园在计划涨价之前,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申请备案,接受相关部门的审核评价,在得到认可之后,方能在政府指导价和最高限价的范围内依规运作。在这个问题上,幼儿园既不能狮子大张口,更不能随心所欲,在人们猝不及防时想涨就涨。
公办幼儿园,“鲫鱼”还是“鲍鱼”
吴江
山东省近日公布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要求所有幼儿园须根据规定配备适量的专(兼)职安全保卫人员,并不得使用公共资金超标准建设豪华幼儿园。
现实中,尽管不少家庭依然不得不面临孩子“入园难”的尴尬,但各种豪华幼儿园依旧鳞次栉比的生长出来,而这之中,更是不乏一些公办豪华幼儿园在独领风骚。
事实上,如果一个地区的幼教资源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基本幼教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那么在这一前提之下,逐步改善幼儿园的条件,升级幼儿园的档次,当然无可非议。但是,不能视而不见的现实则是,即便是幼教资源相对充沛的大中城市,“入园难”依旧是个普遍问题。既然连最基本的“覆盖”都未能实现,便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的豪华幼儿园的建设上,多少有些“还没吃上鲫鱼就开始普及鲍鱼”之嫌。
现实中,公办“豪华幼儿园”更多不过是机关公务人员的额外福利,而普通公众要想从中沾光,即便不是绝无可能,至少也是代价高昂。笔者有位朋友,就住在一所有名的公办幼儿园旁,然而,办理入园申请时,却收到幼儿园的一道填空题:“我自愿缴纳赞助费——元”,至于多少元则是家长需要填写的内容。而一边则早有人提醒——不应低于数万元。如此公办豪华幼儿园,与其说是体现了对幼儿教育的重视,毋宁说是在制造着新的不公与社会裂痕。
但凡是“公立”的,就应当是优先服务于大众的,在大众需求尚未满足之前,当然没有理由可置大众需求于不顾,转而去满足小众们的特殊化需求。至于小众们对于豪华幼儿园的需求,则必须交由市场来做,而不必成为公办幼儿园们追逐的方向。这与公立医院提供普遍廉价的医疗服务,私立医院提供高档医疗服务,实际上是一个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