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春城时评
春城时评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359
  • 关注人气:31,2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末话题:高考考生大幅减少

(2010-06-12 23:58:08)
标签:

杂谈

 周末话题:高考考生大幅减少   
   
   
    教育部发布信息显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是957万人,比去年减少约65万人。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高考考生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适龄入学人口数量在逐年下降。但是学者、民众认为,高考人数锐减与大学生就业困难而导致“新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有关。受教育者的预期发生了改变。
    高考时,风波起。6月1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突然宣告停止办学,数千名学生面临尴尬境界(见《21世纪经济报道》)。      
   
   
  

    高考人数加速下降当反思教育积弊

 

      叶祝颐

    当下,如果不是成绩优秀、运气不错或者有个好老爸,又有多少考生通过上大学改变了命运呢?因此,我比较赞成专家与民众的分析,“新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受教育者的预期发生改变,才是考生锐减的重要原因。
    虽说“高考降温”未必是坏事,考生多元化人生选择应该得到尊重,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人纠结。现在,不仅专科生、本科生就业不理想,研究生就业也困难。对考生特别是农村考生来说,如果成绩不理想,上大学无望,还不如趁早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积累工作经验。“我孩子初中出去工作,现在到深圳一个月能赚3000块;同村一个小孩,家里面供他上大学四年花了好几万,毕业也到深圳找工作,一个月不过3000块,送孩子读大学还有什么意思呢?”一位云南家长的话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
   在强调适龄人口减少与考生减少有关的同时,不能忽视就业难的现实,而且要考虑改革高等教育积弊。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由于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专业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虽说大学生放低身段的务实就业姿态值得肯定,我们不应对大学生卖马桶、零月薪就业之类的新闻说三道四,但是太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没有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让人难以释怀。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弃考,学会一技之长,避开就业难的尴尬,未必不是一种理性选择。
  

 

    

   呼唤人才培养国际化

 
     雷泓霈

 

    “高考人数减少”虽然有生源总量下降的前提,但因为高中毕业生出外留学日益增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放弃高考、选择留学不一定是坏事情,但在当下,这种“‘培养阶段’由本国投入成本、‘产出阶段’却去了外国贡献”的 “奶牛现象”却不是什么好事情。截至2008年,我国送出留学人员约140万,但归国者只有39万,美国科学杂志把清华、北大称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都将高等教育的机会投到了国外,谁能保证“奶牛现象”不会继续加剧呢?
    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放弃了国内大学,因为他们对国内高等教育不够满意。联想到不少大学的课程设置老化,管理制度松懈,“60分万岁”很有市场,以及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上课质量难以保证,学术道德沦丧,论文造假不断等,高等教育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下降等,有能力的家庭将就学方向投向海外,谋求国际化人才的高起点,实在是太正常了。
    国际化竞争刚刚露出端倪,此时此刻,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够及早转变办学方向,淡化规模扩张,强化教育质量;淡化硬件崇拜,多进行教育思想提升,重建学术道德,引进国际化人才,尤其是将办学方向转移到国际化竞争中,通过和国际名校的合作,提升办学实力和国际视野,真正让孩子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国际化的教育资源,还有那么多人愿意跑到国外上大学吗?
   
  
 

       短命高校是个危险信号
 

                吴杭民

 
    6月1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突然宣告停止办学,而此前,浙江另一民办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则抓住了救命稻草——被官方特许卖地自救。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正如专家分析的,一些高校在扩张的过程中,办学股本金与办学规模不匹配,同时大量基建项目快速扩张,导致债务缠身,更是不得不面临的“冲动的惩罚”。短命高校,无疑是疯狂扩张下的“臭蛋”!
    而盲目扩招、无序扩建的严重后果,也愈来愈清晰地暴露出来:盲目追求办学规模,教育质量却鱼龙混杂。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固然有就业形势严峻之因,但谁又能断然否认,高等教育的质量下滑,不是大学生择业难的一大关键病灶?而债台高筑的高校,又让学费得到控制、甚至下降成为“天方夜谭”,日前,财政部发出《关于切实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通知》,明确高校学费未来两年不上涨,这得让多少高校愁眉苦脸啊?
    短命高校是个危险信号。高校的命运,关系到学生的前途、社会的稳定,容不得不断的沉重乃至惨痛。据报道,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不久前表示,随着我国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尤其是18岁到22岁适龄青年数量的减少,一些大学可能离破产不远了——一边是冲动的无序扩建、疯狂扩张,一边是适龄青年数量的减少,再加上高校债台不断高筑的严峻现实——这些院校将如何安度危机?真的是一个令我们忐忑不安的课题。

 
   

    
   
   
    不必非得在高考一棵树上吊死
   
    普嘉


按照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的理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内为精英化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前几天《春城晚报》封面赫然写着当地考生70%的入学率。如此高的入学率怕是达到普及阶段了吧?物以稀为贵,“生产”那么多的大学生,含金量不下降才怪。那些独辟蹊径,不去参加高考,学一门手艺的学子难说是更明智的选择。前不久麦可思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用数字说话,技术学校、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竞争力不比本科生差,甚至更加务实的学习让他们更容易找工作。
有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让孩子高中就到国外留学,那些孩子未必在国内就考不上大学,去到国外只为接受更好的教育。还有的换了一种成才环境,如入伍参军、报效祖国;有歌唱表演等天赋,去参加选秀比赛也是一种成才的途径;有体育天赋的,从小备战奥运会,难说成为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将。文艺体育人才的特殊性也让他们受教育的模式和“高考大军”不同,条条大道通罗马,不必非得在高考一棵树上吊死。
我坚决反对“读书无用论”,但实事求是地说,到了具体的某人身上,有些为了备战高考很努力掌握的知识的确用不上。前两天,看到网上江苏考生抱怨今年数学偏难,出于好奇下载了数学真题来看,顿时傻眼了,别说江苏卷就连全国卷我也一题也不会做。想当年读高中的时候我还算挺优秀的理科生,大学改学文科以来,近十年没碰数学,解题思路全忘了。但想一想,那些数学公式、模型现实生活中的确用不到,我只需掌握简单的算术不要买菜时被算计就行了。如果我不参加高考,不会做那些数学题,并不意味着我在知识结构上低人一等。
从成才途径多元化的角度看,高考人数下降也未必是坏事。现在的问题是,其他成才的途径还不够丰富、不够健全,还需要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去参加高考的孩子,如果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机构让他们继续深造,仅凭中学毕业那点基本的文化知识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不如说是“新读书多样化”
     
   
    一挥
 
    高考人数锐减不等于“新读书无用论”抬头。通过高考上大学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上中专、技校或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同样是读书。
    教育部发布的信息仅显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大幅减少,并没有显示比去年减少的约65万人都没有继续读书而是直接去找工作。而在我看来,这约65万人在扣除适龄入学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及外国高校与国内高校争生源的因素外,恐怕更多的还是分流到中专、技校等学校去了。现在,既不参加高考,又不上中专、技校或自考班的人可能更“无用”。连富士康这样的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在考虑转型,想搞自动化的“无人工厂”,意味着“新读书无用论”要重新抬头很难。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需要更多技术工人,高考人数锐减可能导致的是“新读书多样化” ,而非“新读书无用论”。
    高考人数锐减并不可怕,这是市场自动调节的结果。当人们普遍意识到上大学读书并不一定能改变命运,而通过其他方式读书也许较为现实时,自然会锐减对大学的迷信。怕的是,把高考人数锐减完全归于“新读书无用论”,继续用某种偏颇的“上大学有用论”忽悠人,继续把上中专、技校或其他学习形式排斥于读书以外,而不积极改革“读书结构”。
    6月1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突然宣告停止办学,数千名学生面临尴尬境界。这可以看做是一个近年来高考人数锐减的市场调节结果。但是,让市场之手去调节教育乱象,毕竟会让众多学生及其家庭面临尴尬。面对高考人数锐减趋势,教育部门当主动出手调节,包括对大学扩建、扩招“悠着点”,对中专、技校盲目改成学院之风主动锐减。否则,高考人数锐减可能会成为多米诺骨牌,让更多学院接二连三地突然宣告停止办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