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关注)八天八夜:讴歌奇迹还是铭记苦难

(2010-06-02 01:14:35)
标签:

杂谈

首席评论员 姚文晖

 

    昨日《山西晚报》报道说,“王家岭大救援”即将被山西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暂定名《八天八夜》。剧本以“3·28”王家岭矿透水事故真实事件为背景,着重描写153名矿工被困井下后,山西省委、省政府不惜代价、不分昼夜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救出受困8天8夜的115名矿工,在漆黑的矿井中托起了生命的方舟,创造了世界救援史上的奇迹。据悉,影片将作为今年国庆重点献礼片在“十一”前后隆重推出。
    犹记央视记者在报道王家岭矿难救援时说了一句“救援现场堪比大片”,当时引起网络恶评如潮,未料竟一语成谶。
    “为了38名遇难矿工,我拒绝看《八天八夜》。”“有1000万元投资拍电影,怎么没有钱改善煤矿安全设施?”“不去追究责任,却忙着歌功颂德……”几乎所有的网友都在表达对这条消息的反感。
    网友们的义愤填膺完全可以理解——如果将一场因人祸而引发的灾难性事故当做炫耀救援奇迹,甚至讴歌某些人“英明决策”的契机,则这样的电影根本就不应该拍,甚至有这样的想法都是可耻的,即使拍出来也会遗臭万年。
    然而,我并不完全反对拍摄《八天八夜》,尽管从新闻报道看上去,它的动机可疑。有人说中国人是个善于遗忘的民族,此言不无道理。若不是上面这则新闻,我们差不多要将2010年春天发生在山西大地上那场曾经牵动无数国人心的矿难忘却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矿工井下欲断魂,一百多条生命与死神的顽强抗争,上万名救援人员的争分夺秒、不离不弃……一切恍如昨日。
    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灾难,确有必要以某种方式镌刻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而电影未必不是最好的载体,甚至可以说,中国非常需要这样的一部电影。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部电影该如何展现王家岭上的八天八夜?它将留给我们这个民族怎样的记忆与思考?
    新闻中说,5月29日,导演、编剧携剧本初稿到太原举办剧本研讨会,特别邀请全程参加抢险救援的一线救援人员提出修改意见;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副总工程师李振拴、汾西救护大队党委书记宋承文等人均是剧本原型。以此观之,奇迹般的救援行动将构成电影的主要情节,英雄般的救援人员将成为电影的主人公,“男一号”十有八九是一位英明果断、沉着指挥、奋不顾身的领导人物。
    我认为这样的剧本定位和角色设置是有失偏颇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王家岭救援纵然称得上奇迹,电影表现救援人员的英勇无畏固然不可或缺,但这样的“救援奇迹”首先是基于生命奇迹——生命需要怎样的顽强和坚韧,才能在缺衣少食、暗无天日的矿井下维系近200个小时!这些矿工靠吃树皮、喝凉水超越生命极限,在看不到一丝光亮的黑暗中相互鼓励、延续希望,若无矿工们的自救、互救,又何谈“世界救援史上的奇迹”!他们,才应该是电影重点表现的主体。遗憾的是,剧本研讨会竟然没有邀请获救矿工参加,仿佛这不是他们的故事。
    新闻中说,电影“着重描写153名矿工被困井下后……的奇迹”,我以为,这是剧本的致命伤,因为它将造成国人的选择性失忆。“八天八夜”最有价值的地方,或者说最能体现这部电影深刻意义的地方,恰恰是153名矿工被困井下之前——这场矿难是怎么发生的?山西省副省长陈川平所言“坏就坏在‘勇争第一’”是怎么个争法?事故发生前当有矿工报告井下漏水时,工程监管人员都在干什么?凡此种种,都给电影留下极大的表现空间。没有矿难发生这个因,就不会有救援奇迹这个果,只有找到事故发生的根源,人祸所导致的矿难才能有所遏制,生命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得以保障,在这个基础上,救援奇迹才有价值和意义。
    铭记历史的价值在于镜鉴,在于警示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所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如果一味歌颂与赞美,则这样的艺术作品必然苍白无力。无论怎么说,王家岭矿难都是一场灾难,一场苦难,如果《八天八夜》能够立足于悲剧而不是“奇迹”,立足于反思而不是讴歌,立足于批判现实而不是赞美英雄,则值得所有中国人期待。这样的电影离奥斯卡金像奖也不会太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