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测试SMART:聪明的生活方式

标签:
smart汽车美国试车 |
分类: 编辑手记●试车●感悟 |
开Smart也是种聪明的生活方式,买台小车让你看看我,就是让你看看我的聪明。
有意思的是,汽车史上以小博大的车型有很多,大众甲壳虫、迷你、菲亚特的500,雪铁龙2CV几乎都成为一代经典载入史册,被后人津津乐道;而日本满大街都跑着小车,能让人记住的则几乎没有。估计最大的不同在于欧洲人认为“小”也有“小的文化”,日本人多半只是从功能性上去考虑,就是一个“小的工具”而已。所幸Smart诞生在欧洲,smart文化应运而生,所谓“聪明的生活方式”。而在盛产“肌肉男”(皮卡、SUV)的美国市场上,前有大众甲壳虫风靡一时,现在smart也能分一杯羹,这就令人思量了,兴许这就叫逆反?日前在底特律车展上,奔驰公司的smart全球总裁协同美国smart总经销商和中国记者见面,谈到这款车在美国的成功有这么几点经验:
1、1万美元出头的价格:这在美国也就是二手车的价格,当然诱人。
2、组织车迷会: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被smart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势力。
3、倡导smart式的生活方式。
填色图片:这些涂鸦似的作品被隆重张贴在店面经理房间的门口,所有人一进来就被吸引去了,店员还会发一张黑白稿让你也试试,嘿,好玩吧,欲望就是这样被点燃了。
安全性说明:小车最让人不放心的莫过于安全,据说,smart展示中心不管多大面积都是一个格局,里面也必须有一付演示安全性的车架,背后一块提示板上详细说明smart主被动安全设施,墙上的电视里不时放着碰撞实验的镜头。经理说,这基本上足以说明问题了。
这款小车开起来完全不觉得粗糙,车身短小精悍,自然是扎实得很,避震过滤很到位,路面的震感都被吸收掉,人在车里绝不会被吓得一惊一乍的;车子小,方向指向也就精准了,让你可以很聪明地穿梭在大块头们中间,毫不觉得慌张;两个座位少了点吧?但胜在座位够大,任你是人高马大还是娇小玲珑都不会突兀。后备厢不能当储物室来用是肯定的,但你要是临时去购物,或者两人世界去度个假什么的,装两个大背囊绰绰有余——smart生活方式里,热爱运动、亲近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主题语。
洛杉矶西好莱坞街道看上去跟香港差不多,琳琅满目的,路口也就特别多,smart在等红灯的时候刹车踩到底发动机就停止运作了,必须再踩油门车子才会动,这是它节能理念的一个招牌。
一脚油门下去,没反应,心里没底了,2秒钟后,推背似的发力了,这和我之前的想象确实有距离,我以为这是一款开起来像日本车一样顺顺溜溜、又有德国车的好玩的车,事实上,我开了三十多公里后大腿小腿都挺累的,因为一直需要用力。提速不难,但也不是“哧溜”一下能蹿出去的感觉,因为在国外不太提倡超车,而开这车人的心态也会比较好,不需要紧赶慢赶地做什么。所以,基本上玩不起速度。操控倒并不复杂,所有的小开关按钮都恰如其分地各就各位,设计上虽然很Q,但并不幼稚,小归小,但配置上什么都
不缺。充分体现了“简单生活”的理念。
当然,什么是聪明的生活方式?也未必有什么定论:年轻人可能觉得它只是一个符号,老人家可能觉得这小东西用着不累,家庭妇女可能觉得买个方便。但无论如何,开smart会成为一景,走在马路上,路人举起相机给你来一张很正常。所谓买这辆车的目的之一,仿佛就是为了让人看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