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曾参篇(1)

(2025-05-20 15:44:43)
标签:

读书札记

分类: 《论语》自学偶得

曾参

 

曾参就是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

孔子临终时,把他的孙子托付于曾子。

曾子有《大学》、《孝经》等著作流传于世,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传承人。

 

1

孔子对曾子的评价是“参也鲁”。《论语11-18

“鲁”的意思是迟钝、笨拙。

按照常理,笨人反映慢,不懂的问题也应该多,但在《论语》中,记录曾子问问题的语录一条也没有。

孔子喜欢像曾子这样笨笨的学生,就想把他一辈子总结的教学经验传授于他。

孔子说: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4-15

要是樊迟,他会问:老师,“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

曾子没有问问题的习惯,老师跟他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是的。

孔子出去了。其他同学就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呀?

曾子说:老师的道,不过就是“忠恕”二字罢了。

 

关于“一以贯之”,孔子和子贡也谈起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得多了记住的吗?

子贡说: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

孔子说:不是的。我是一以贯之。《论语15-3》。

从这儿可以看出,“一以贯之”是孔子为学生答疑的一个诀窍。

孔子说的意思很明确,我能够做到有问必答,并不是知识多,而是用一种统一的方法回答所有的问题。

联系孔子答疑的特点,只要是孔子认为是褒义的词,诸如仁、君子、士,他总是同一个问题给出N个答案。如果仔细研究这些答案,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子给出的每一个答案套在不同的问题上,都挺合适。

所以,孔子回答学生问题,不用思考, 只要把他认为是描述优良品质的词作为答案告诉学生就行了。

    孔子每一次回答之后也就把说过的话忘了,所以再有学生问到同一个概念时,他就再编一个新的答案出来。

    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孔子的“一以贯之”。

可惜曾子自以为是,这样一把万能的金钥匙,老师本来是要传于他的,他却不接。

 

2

曾子不喜欢问问题,老师说过的话他就记住。

子夏的儿子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子夏悲痛欲绝,哭瞎了眼睛。

曾子去看子夏,见了老同学,子夏哭得更加伤心。曾子认为子夏因为儿子的死而悲伤过度是一种犯罪行为。《礼记·檀弓上》

曾子说:“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意思是,“我在老师那儿听说,人没有无缘无故自己就悲痛的,如果有,也一定是父母亲死了的时候。”《论语19-17

曾子认为孔子所说的“亲丧”不包括子女的死亡。

 

曾子对“孝”特别看重。

他写过一本书叫“孝经”。在行动上也表现的很突出。

曾子曾经做过小吏,地位低薪酬少他都不在乎,就是因为离家近,能在父母跟前尽孝。《韩诗外传》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孟庄子的孝,其它的可以做到。不更换父亲的旧臣,不改变父亲生前的政领,这个难以做到。”《论语19-18

曾子有点像颜回,对老师的话全盘接受。

其实,父亲死了,要不要更换下人,要不要照父亲生前的做法行事,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就算一切照着父亲生前的做法,对父亲忠心耿耿的旧臣,未必能够对儿子也忠心耿耿。

 

关于“孝”,曾子还留下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论语1-9

慎重地对待父母的丧事,追祭已逝的远祖,为什么就能使民风醇厚呢?

要正确的理解这句话,应该放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春秋时期,宫廷中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比比皆是。

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死了一个月了,蛆虫从窗户里爬出来,他的几个儿子都不闻不问。

曾子的意思是,要让百姓讲孝道,上流社会应该做出榜样。他们能做到慎终追远,社会风气自然就会醇厚。

但曾子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曾子的弟子阳肤要去做法官,来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丢掉了正道,百姓的心早就散了。如果案情弄清了,要有怜悯心,不要因为案破了而沾沾自喜。《论语19-19

曾子自己确实是有仁爱之心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