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樊迟篇(2)
(2025-05-16 17:54:25)
标签:
读书札记 |
分类: 《论语》自学偶得 |
樊迟学稼
1
樊迟请求老师讲讲种地的事。
孔子说:“我不如老农。”
老师的不高兴已经写在脸上,樊迟竟浑然不觉。又请求老师讲讲种菜的事。
孔子说:“我不如种菜的。”
樊迟出去了,孔子说:“樊须真是个小人啊!在上位者如果爱好礼,百姓就没有敢不敬的。在上位者如果爱好义,百姓就没有敢不服的。在上位者如果爱好信,百姓就不敢不真诚。
像这样,四面八方的百姓就会用襁褓背负儿女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亲自去种庄稼呢?”《论语13-4》
2
樊迟学稼这件事该怎么理解呢?
中国是个农业国,孔子的学生基本上是平民,他们的家庭绝大多数应该是农民。
农民的儿子,即使上学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干农活。
如果孔子不是一瓢冷水泼过来,而是鼓励他去找种地的把式去学习、去研究、去探讨,科学种田在中国能够早几千年也未可知。
3
那么,孔子骂樊迟就罪不可赦了吗?
也不是。
做老师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有出息。
让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有科学种田的意识,那也只能是天方夜谭。
4
但我们应当从樊迟学稼这件事受到启发。
孔子有一句话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6-10》
作为家长,如果我们能把关注点放在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上,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把自己的功利目标和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那将是一个怎样的和谐社会。
作为教育工作者,鼓励有个性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把他们的棱角磨掉,将他们强行压在特定的模具中是多么重要。
台湾作家三毛说过一件事,她上学时,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谈谈理想,三毛说她的理想是拾荒,让老师好一顿批。
三毛对这个老师耿耿于怀,成名后还专门把这件事写出来。意思是,我拾荒咋了?我就是要拾荒。我拾荒拾得有品位。
三毛的老师和孔子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学生有想法很正常,就算不合你的意,耐心引导就是了。干嘛既讽刺又挖苦呢?难怪三毛要记恨她的老师一辈子。
5
如果不是孔子被推上圣坛,如果不是儒学成为华夏文明的引领,孔子反对樊迟学稼也好,说挨饿的都是种地的也罢。尽管作为教育工作者,这种思想教育不妥,但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说辞,也不能归于罪大恶极。
但是,作为儒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后世造成的恶劣影响,可以说是糟粕中的糟粕了。
孔子说想学稼的樊迟是小人,又说挨饿的都是种地的,读书可以做官拿俸禄。《论语15-32》
孔子让学生远离农业。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那是小道,我们学得好可以去做官拿俸禄,这是大道。《论语19-7》
虽然说小道也有可取之处,就怕你在其中陷的太深,不能自拔,所以咱们不沾染工匠做的那些事。《论语19-4》
子夏让学生远离各行各业。
师徒俩一唱一和,构建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择业理念。
更要命的是孔子还有个“君子三畏”说。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道天命,因而不怕,轻慢大人,轻视圣人之言。”
当孔子被推上神坛时,自然就升格为圣人。孔子的话就是圣人之言。对孔子不存敬畏之心,轻视孔子之言就是小人。
这里的“君子”、“小人”已经是道德层面的了。
没有那个读书求学的学子愿意做个小人。
他们不能种地,也不能做种地之外的各种行业。自古华山一条路,他们只能考取功名,去做官。
随着历史的发展,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官位却不会随之增加,无数读书人陷入了不得不走仕途的苦苦挣扎之中。
高傲的李白也未能免俗,听到可以入仕的消息,便兴奋的不知所以,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
当他不愿低眉事权贵而主动请辞后,也为不能为仕而痛苦。常常借酒浇愁,留下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名句。
旷达豪放的苏轼在做官的路上跌跌爬爬,历尽艰辛,也不愿离开仕途。
有多少范进,因为做了读书人而受辱。
有多少满腹经纶的学子做不了官,在为儒家著作作注中耗费着生命和才华。
有多少孔乙己,穷死也不愿脱下那身代表身份的长袍去自食其力。
古代的读书人苦啊。
抚今追昔,作为现代人,我们是多么的幸福。
我们的孩子有九年义务教育,与樊迟相比,读书已经不再是一种奢侈。
现在的行业比樊迟那时多了许多,年轻人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再说农业,有了科学的加持,有了机械化的助力,新型的农民也不能与古代的农民同日而语。
谁敢说,一辈子与种地打交道的袁隆平是上不了台盘的小人呢?
振兴乡村,农村正是可以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
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