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樊迟篇(1)

(2025-05-09 19:42:13)
标签:

读书札记

分类: 《论语》自学偶得

樊迟

 

樊迟的出名,是因为问老师种地的事,惹的老师不高兴,说他是个小人。

后世孔子被批判,反对樊迟学稼就成为他歧视农民的铁证。

 

樊迟求学

樊迟求学的特点是踏实。

他不像颜回,只要是孔子说的就照单全收,不管听没听懂都照着去做。

樊迟是不懂就问,老师讲了还不清楚就再问。

樊迟问仁。

孔子说:闲居时与人相处要谦恭,做事要有敬业精神,与人共事要忠厚。即使在夷狄那样的蛮荒之地,也不能放弃这个原则。《论语13-19

孔子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上还是成功的。

做人“谦恭、忠厚”, 做事“敬业”,作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永远不过时的。(特殊情况例外。比如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人抓了劳工。)

但孔子的这个解释,似乎和“仁”这个概念不搭界。樊迟没有听明白。

 

一次,樊迟问孔子什么是“知”。

孔子说:管理百姓事务的要义,在于敬鬼神而远之,这可以说是知了。

在孔子那个年代,“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还是比较先进的。

先秦时候的人,遇事就来个占卜。

凡事都靠神灵指引,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执政者。所以孔子说,处理百姓的事,敬鬼神而远之,这样才算明智。

孔子说得是不错。

但“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孔子这样一个解释不能消除樊迟的疑问。

樊迟反应慢,老师的回答,他得再琢磨琢磨。想到那个“仁”,他还是不明白,就再问一次。

孔子回答:仁人嘛,先难后获,可以说是仁了。

樊迟还是不明白。 “先难后获”,怎么就是“仁”了呢?《论语6-22

 

不过,樊迟还是想自己先琢磨琢磨。

想了半天,不但 “仁” 没弄明白,“知”也没弄明白。于是,樊迟再去问老师。他先问 “仁”,孔子这次的回答是:爱人。

这个解释樊迟接受了,再问“知”。

上次孔子给出的解释是“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这次孔子给出的解释是“了解人。”

知怎么就是了解人了呢?大概樊迟明显的表现出听不懂的样子了吧。孔子再解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意思是举荐正直的人,把不正直的人放在一边,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

樊迟还是没听懂,但他不敢再问了。

 

樊迟退出来,看见子夏。子夏是个优等生,那就问问子夏吧。樊迟说:刚才我见老师,问他知,他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话深刻啊!舜得到天下,是众人选出来的。舜又举荐皋陶,不仁的人就远离了。汤得到天下,是众人选出来的。汤又举荐伊尹,不仁的人就远离了。《论语12-22

子夏也是不懂装懂。

孔子说得“能使枉者直”,是说执政者重用正直的人,政风变了,那些原本不正直的人受到习染,向正直的人看齐了。

樊迟大概是越听越糊涂了。这些个回答到底是怎样和“知”联系起来的呢?

 

我来试着解释一下。

“知”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左边一支箭,右边一个口。意思是我射出一支箭,你说射箭,表明你知道了。

“知”的含义有:知识、知道、了解、使知道、知己、知交、主持、掌管。

在古代“知”和“智”通用,“知”还有智慧的含义。

孔子第一次解释“知”是:管理百姓事务的要义,在于敬鬼神而远之,这可以说是知了

显然,孔子第一次对“知”的解释用的是“智慧”这个含义,第二次对“知”的解释是“了解人”,用的是“了解”这个含义。

只是,孔子解释“知”,侧重点不在“知”的含义上,樊迟的关注点被引偏了。

 

一天,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孔子说:好问题啊!先做事,后收获,不就是崇德吗?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不就是修慝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惑吗?《论语12-21

 

孔子的解疑实在是有点绕。

崇德:崇尚高尚的品德。

孔子的意思是:你给人做事,先把事做好,再跟人谈报酬。而不是一上来就跟人讲价钱,这不就是崇德吗?

修慝的慝,指隐匿在心中的邪恶念头。修慝就是自我修养,清除隐藏在自己内心的邪恶念头。

辨就是分辨,惑就是迷惑。辨惑就是在遇到事情时,能分得清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

比如你无辜受到侮辱,你就跟人家拼命。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糊涂了吗?

 

崇德辨惑,子张也问过。

孔子回答的原话是: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论语12-10

翻译一下

子张问崇德辨惑,孔子说:“主要是忠信,向义靠近,这是崇德。爱一个人就想让他活得好,讨厌他就恨不得让他立马死掉。既想让他活得好,又想让他赶快死,这就是迷惑。诚不以富,亦祗(zh)以异。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是《诗经. 我行其野》里的一句话。应该是孔子为注解辨惑而引用的。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意思是: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子想,“他为什么不要我了呢?如果不是嫌贫爱富,那就是喜新厌旧。”

辩惑就是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做分析辨别。

 

孔老师就是这么喜欢绕。

要是别的同学,即使有不懂的问题去问老师,老师给出答案了就不再多想,记住就行了。

樊迟与他们不同,他是想真正弄懂。

 

一次,樊迟给孔子赶车。孔子对樊迟说:“孟孙问我孝,我说‘无违’。”

“无违”,不违背。不违背什么呢?孔老师只对孟懿子说了半句话。

孟懿子就不问不违背什么,他虽然问了老师,但仍然不知道什么是孝。

樊迟则不同,他不会放过问题。

樊迟问:“什么意思?”

孔子说:“父母活着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埋葬,以礼祭祀。”《论语2-5

孔子对孟懿子解释的“孝”是“不违背礼。”就是不知道他这次对孟懿子为什么不诲人不倦了。故意少说半句话,还要让樊迟知道。

 

附录

我行其野

我行其野,蔽芾(fèi)其樗(ch)。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zhú)。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zh)以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