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冉求篇(2)

(2025-05-03 16:34:46)
标签:

读书札记

分类: 《论语》自学偶得

5

孔子不喜欢冉求是因为他不懂老师的心事。

“干得了就干,干不了就辞职。”

孔子的话已经说的这么明白,冉求就是不能领会。还在那儿解释什么颛臾离费邑那么近,将来会成为(季桓子)子孙的后患。

这能怪谁呢?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

既然老师都是照本宣科,不做解析,那就意味着老师所讲的都是正确的,学生只要照着做就行了。

老师经常教导学生的就是忠于主子,少说话多干活儿,冉求自然是照老师的话去做的。《论语4-23

孔子要学生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16-8

如果说季桓子还不是大人,那谁又会是大人呢?一个需要敬畏的人,冉求又怎么会去怀疑他?

 

樊迟问稼,老师说,做了上等人,百姓自然会拖家带口来投奔你,哪儿还用得着你亲自去种庄稼。《论语13-4 》意思很明确,读书就是为了做上等人。老师还说,学也禄也在其中。《论语15-32 

做官挣俸禄就是孔子植根于冉求心目中的奋斗目标,也是冉求读书的动力。

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冉求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我也去治理。三年可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就等着君子来做吧。《论语11-26

孔子引领冉求走上从政之路,冉求的志向得以实现。能在国家实质上的一把手季桓子身边工作,夫复何求?

遵循老师的教导,忠于主子,勤敏做事。想季桓子所想,维护季桓子的利益,这是冉求做事的总则。

 

在冉求看来,伐颛臾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利益。

他没有把季桓子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分开来想,也不会把季桓子想成老虎、犀牛,更没有想过把季桓子关进笼子是自己的责任。

辞职更是从没想过的事。

 

6

对于老师的批评,冉求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因为这些观念是那么新鲜,是他从没听老师讲过的。

之后,这一类说教孔子讲得多了,冉求也就慢慢地接受了。

孔子明确被罢官,“忠于主子,勤敏做事”,这一类话他不讲了。

他讲什么?

讲“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讲“陪臣执国命”, 《论语16-2》讲“克己复礼”。 《论语12-1》冉求和他的师兄弟们这才恍然大悟:社会如此动乱,敢情是季桓子们不遵循周礼,架空了国君造成的呀。

复礼,复礼!

冉求也是热血青年,他决心跟着老师干一番大事业——恢复周礼,再建一个清平世界。

抛弃既得的荣华富贵算的了什么?

 

冉求离开季桓子,离开母国,和他的师兄弟们跟着孔子去弘道。

孔子得意了——老季,你不用我,也休想用我的弟子。

冉求和孔子,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

 

冉求为孔子驾车,一群人浩浩荡荡向卫国进发。到了卫国的地界,只见街市上的人熙来攘往。孔子感叹道:“人可真多呀!”冉求问:“人口已经够多了,我们还能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求再问:“富了之后呢?”孔子说:“教育他们。”《论语13-9

那时的冉求对自己的老师充满信心,憧憬着大显身手的美好前景。

然而,冉求很快就失望了。跟着老师东奔西走,没一个国家肯给他们一个施展本领的平台。贫困,窘迫,到处遭逐。

 

机会终于来了。

鲁哀公二年,卫灵公死了。卫灵公之孙辄(zhé)被立为国君。辄的父亲蒯瞶(kui guì)早年因宫廷斗争逃亡国外,现在要和儿子争君位。

改朝换代,用人之际,冉求希望能抓住这个契机。可老师是怎么想的呢?

冉求想知道老师的想法,他会帮助国君吗?子贡说,我去问夫子,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论语7-15》。

冉求的愿望落空了。

 

7

在冉求他们出国之后的第六个年头,季桓子死了。季康子继位,冉求终于有了展露才华的机会,他被招回,做了季康子的助手。

转眼到了鲁哀公十一年的春天,齐国陈兵鲁国边境,打算入侵鲁国。

季康子跟冉求商讨御敌之策。

冉求建议,一家守国,两家随国君出征。

季康子知道叔孙家和孟孙家都不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们只考虑自家的利益得失。如果让两家跟国君出战,自己守家,他们会觉得不公平。而让其中一家与自己跟随国君出战,恐怕哪家都不愿意。

冉求说,那就陈兵边境。季康子征求两家的意见,他们不同意。

 

大敌当前,两家却隔岸观火,袖手旁观,这让冉求很是看不起。但他还得给季康子打气。

冉求对季康子说,两家不想参战也正常。毕竟当前是季孙家执政。不行就让国君在国内留守,您带领军队背城而战。不想参战的就取消他的国籍。鲁国的卿大夫加起来比齐国的战车都多。一家的战车也超过齐军。您有什么可担心的?以您现在的身份,齐国入侵而不抵抗是您的耻辱。这就不配与诸侯并列了。

 

季康子让冉求随他上朝,让冉求在党氏之沟等他。这时,叔孙和孟孙家走过。

叔孙武叔喊:冉求,过来!就问他御敌的事。冉求说,深谋远虑是你们这些君子的事。我不过是个小人,能知道什么?

孟懿子一定要冉求说个长短。冉求说,像我这样的小人,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本领才说话,得看自己有没有力量才贡献自己的计策。武叔说,这是说我不是大丈夫。就回去整饬军队。

 

冉求说动了孟孙家随季孙氏出战。

孟孺子泄率右军,冉求率左军,樊迟随冉求出征。

但孟孙家也只是做个样子。樊迟率军出发,右军五天之后才跟上来。

鲁军和齐军在郊外作战。齐军攻击鲁军,鲁军不敢过沟迎战。樊迟对冉求说,他们是不相信您。您把号令申明三次,然后带头过沟。

冉求照樊迟的话做,众人就跟着他过沟。

鲁军攻入齐军。孟孺子泄所率的右军不战而逃,齐军在后紧紧追赶。

冉求带部队用矛砍杀齐军八十余人。齐人不能整顿军队,晚上就逃跑了。

冉求三次请求追击溃逃的齐军,季康子不答应。《左传 哀公十一年》

 

孔子曾说冉求遇事退缩。似此战,冉求表现的有勇有谋,何退之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