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自考汉语言文学专本连读《美学.第三章》
(2021-02-17 21:45:33)
标签:
读书札记 |
分类: 成人自考园地 |
第三章
3—1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一、划分审美形态的标准
多选题
1、人类的审美活动多种多样,美的形态千姿百态,广义的审美形态有【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2、狭义的审美形态包括各种【风格、品位、体裁】
单选题
3、为了认识审美形态,人们依据【逻辑分类】进行总结
多选题
4、审美形态是对人类【生命存在的体验、人生境界、审美体验】的高度总结
5、审美形态集中体现为【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这几种类型
简答题
1、划分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广泛性与普适性、统摄性、历史性】
【1】广泛性与普适性
不仅在某一类或某一体裁使用,还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以及日常生活审美中使用(比如“典型”、“意象”只在文学中使用,不具有广泛性与普适性,“虚实”,在文学、绘画、戏剧、音乐、兵法、医疗、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它就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
【2】统摄性
集杂、多于统一。就是将杂乱的形态表述梳理成有内在逻辑的类型(术语多、太零散,加以概括。比如中国的“道”)
【3】历史性
有些审美形态经过了长期的历史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如“神”及其与其有关的“神韵”、“神奇”、“神妙”等,在古代审美形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中华民族审美形态的标志。)
二、审美形态的特征
简答题
1、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生、兼、二、贯】
【1】生成性:a、历史生成性(审美形态不是生而有之,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文明的进步而逐渐形成的。比如“丑”和“荒诞”出现于19世纪中叶)。b、个体相对性(指个体审美经验的生成因人而异。比如舞蹈,有人看的是形态的美,有人看的是内涵的美)
【2】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3】二重性: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独特的审美形态,比如中国的“道”。世界上所有民族有共同的审美形态,比如“虚实”。)
【4】贯通性:指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制约作用(比如,中国的阴阳、虚实受道家辩证思想的统摄,西方的悲剧精神植根于征服自然的思想。)
3—2
单选题
6、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
7、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戏剧性与雕塑性】
8、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所以审美形态的历史性中也就有了【当代性】
9、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象数思维】
10、表现了西方人批判精神张扬的审美形态是【丑】
11、表现了西方人在丑面前无奈的审美形态是【荒诞】
3—3
单选
12、优美的本质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13、提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的人是【伍举】
14、毕达哥拉斯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
12、西塞罗指出两种美【秀美、威严】
13、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
14、【朗吉弩斯】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的美来加以论述,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15、英国哲学家【博克】写出了《论崇高与美》崇高才正式作为美学范畴。
简答题
2、康德的崇高理论
【1】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
【2】巨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积大或数量大(数学的崇高),二是力量大和不可抗御(力学的崇高)
【3】崇高无形式,是一种消极的快乐
3、博克的崇高理论
【1】博克从人的生命欲望来看待崇高感
【2】人的情欲包括两个方面
A、一是延长生命的生殖欲和一般的社交愿望
B、二是安全需求,即维护自己生命安全的本能
【3】崇高感来源于人的第二种本能情欲
【4】危险引起恐怖和警惧,引发心灵的痛苦,痛苦的情绪也可以 产生愉悦
4、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1】崇高和优美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崇高在对立中展现人的存在,优美强调了和谐中人的存在
【2】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优美展示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状态;崇高体现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并在这一对立中显示人对自然、社会以及自己的超越
【3】优美和崇高体现的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人生境界。
3—4
一、悲剧
简答题
4、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1】亚里士多德:在《史学》中对古希腊悲剧做了总结,奠定了悲剧理论的基础。主要观点为a、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b、悲剧对人的灵魂有净化作用,c、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情感由消极转化为积极
【2】黑格尔:提出矛盾冲突的悲剧理论,使悲剧的实质性探讨进入新阶段。主要观点a、悲剧的产生来源于理念的分裂,b、悲剧冲突的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都具有片面性,c、悲剧冲突具有必然性
【3】马克思:a、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无法实现之间的冲突,b、悲剧冲突是历史的冲突、社会的冲突
【4】尼采:a、认为悲剧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b、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区别开来
【5】克尔凯戈尔:a、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b、提出了“罪孽说”和“焦虑说”,c、强调了个体体验性特征
多选题
16、悲剧内涵的核心要素【冲突、抗争、毁灭】
二、喜剧
简答题
5、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与具体戏剧艺术的差异和联系
差异
【1】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喜剧,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滑稽事件,也不同于戏剧中悲喜剧的艺术形式
【2】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比戏剧中的悲喜剧范围广,比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滑稽事件更具有审美内涵
【3】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既可以存在于戏剧中,也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电影等诸多艺术形式中。同时,更多的存在于生活中
联系
无论审美形态的意义上的悲喜剧,还是戏剧范围的悲喜剧,都是相对于悲喜情感触发的审美享受,都离不开矛盾和冲突
3—5
多选题
17、丑和荒诞,都是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对美好事物的【否定因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扭曲】
18、丑和荒诞的共同特征是【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
19、鲍姆加登认为,丑的价值不在自身,而是它【衬托了美】,在一定程度下可【转化为美】或【联想到美】
20、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
21、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不和谐】,给人以恶性刺激,从中体悟美的存在,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单选
22、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
简答题
6、丑成为审美形态的原因
【1】广义的美是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理应包括丑这种审美形态
【2】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从琐屑、异化的状态中脱出,处于自由的精神状态。审美的过程是对人的本质的反观。而在人的本质中,既有对真善美的肯定、欣赏,也有对假恶丑的否定、揭露和批判。因此,审美活动本身包含着丑和美两种审美形态
【3】美不是一种固定的、不变的形态。在审美过程中,事物可以一直以美的形态显现,也可以转化为它的反面—丑,审美而摒弃丑是做不到的
【4】美和丑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为存在的条件,没有丑的对照,也就无所谓美,反之亦然。
【5】哲学和美学的发展,出现了新思潮,奠定了丑在审美领域的地位,艺术品中出现大量的对丑的描述,奠定了丑在审美领域的现实基础。
【6】把丑排除在审美观念之外是不现实的,是一种狭隘的审美观。
二、荒诞
多选题
23、荒诞源于西方荒诞戏剧派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本义是【不合情理、不和谐】
24、从形式上看,荒诞与【喜剧】相似,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
简答题
7、人变成非人的含义
【1】人丢失了属于人的本质属性。
人是群居动物,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自身的属性是自觉和自由。自觉的含义是自觉维护群体利益,自由的含义是在自觉的前提下思想行为不受束缚。
【2】人失去了西方世界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
【3】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并非现实的人生自由
8、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1】荒诞艺术家通过创造荒诞的艺术形式来反对荒诞,使荒诞具有了审美价值
【2】荒诞成为一种审美形态,拉近了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
【3】重视和再创荒诞,表面上看是反理性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