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自考汉语言文学专本连读《美学.第二章》
(2021-02-05 20:39:48)
标签:
读书札记 |
分类: 成人自考园地 |
第二章
2—1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一、审美的动力机制
多选题
1、审美的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简答题
1、审美需要的特征
审美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
【1】审美需要是人独有的生命需要。人活着就离不开审美,所以审美需要是人内在的必然要求
【2】审美需要不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而且是人的高级精神追求
(生命需要
2、审美理想的作用
【1】选择审美对象,判断审美
【2】使审美活动成为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选题
2、审美理想反映着一定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
3、审美趣味内在表现为【能力或鉴赏力】,外在表现为【兴趣和品位】
4、审美趣味具有两重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
简答题
3、判断审美趣味的标准
【1】审美趣味是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审美理想的制约
【2】判断审美趣味的标准,要看审美趣味是否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性。
4、如何提高审美趣味
【1】提高审美趣味,一要多进行审美活动,二要多积累审美经验
【2】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一致,要提高审美理想,就要通过人生实践改进世界观。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简答题
5、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是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本己性就是本来的自己的特性,用白话说就是最真实的自己)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3】有限无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A、有限无功利性:审美主体进入审美状态时的心境。表现为物我两忘,精神与审美对象完全融合
B、最高功利性:任何审美活动都能让人心情愉悦,有利于身心健康;审美活动能提升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使主体气质高雅;艺术家把审美体验诉诸于艺术品,利己利人。
【4】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自律性,自身制约;他律性,外在的物质方面的制约)
简答题
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1】超越性的存在方式: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审美活动让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脱身,摆脱一切功名利禄,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2】自由的存在方式: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他不再是别人赚钱的工具,不再是亲人们的取款机,不再是别人眼中的好xx,他就是他自己----最自由的人
【3】应然的存在方式: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方式,他以人应该的样子存在着。
简答题
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1】每个人的审美活动,都是审美主体独特的审美体验。他所构建的诗意世界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杜甫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独特审美体验)
【2】不同的人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在他们头脑中产生的意象,构建的意境各具特色,绝不雷同(同样是枫叶,在杜牧眼中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在崔莺莺眼中则是“晓来谁然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段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在他的头脑中产生的意象,构建的意境不会完全重合,有时甚至会大相径庭
【4】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永远随人生而不断变迁、深化和丰富。
简答题
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1】审美的无功利性,是主体处于审美状态时的一种特性
【2】处于审美状态的主体,他的精神世界完全和审美对象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自然没有功名利禄的容身之地。
【3】但审美活动又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水乳交融、息息相关的。主体在融入审美状态之初及走出审美状态之时,难免会有功利性目的,所以说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性是有限的。
【4】审美活动的结果一定会给审美主体带来好处。首先,审美使人心情愉悦,有利于身心健康。其次审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气质,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再其次,艺术家把审美的感观体验诉诸于艺术品,还会给自己带来名利
【5】所以说,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简答题
6、审美活动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同性
【1】凡是价值活动都是有价值的,审美活动体现人生价值,是实现人的精神价值的活动
【2】凡是价值活动,都是根据主体的需要,以主体希望的结果为目的、为趋向的。审美活动也是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主客体关系
【3】审美活动与一般的价值活动一样,受社会实践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2
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论述题
7、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生命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审美活动的两个方面,他们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是审美活动缺一不可的两要素。
【1】作为审美的对象,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进入审美活动中才可被称做审美对象。
比如毕加索的画,不懂绘画艺术的人不会去关注它,它就不是审美对象。只有欣赏的人出现了,并且去欣赏它,它才成为审美对象。审美结束,它就又成为一般的物品,而不再是审美对象
【2】所以,审美对象的“美”是在审美活动中显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审美对象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
【3】一个人,他不去审美,他就不是审美的主体。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才可以称之为审美主体。
【4】在审美活动中,人构建起现实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确定了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总之,审美活动就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过程。
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多选题
5、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惊异、体验、澄明】
简答题
8、惊异的特点
【1】在审美活动中,当审美对象出现在主体面前时,首先的感觉是眼前一亮,心随之激荡,这就是“惊异”的状态。
【2】审美惊异不同于求知欲。求知欲是一种欲望,是理性的。惊异是不由自主的,是感性的。
【3】审美惊异的产生是有条件的。第一要求审美对像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第二要求主体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
9、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表现为惊异、体验和澄明,是心潮激荡起起伏伏的状态。
【1】惊异把客体从世俗中解放出来,成为主体的审美对象
【2】体验指主体在审美中被对象所吸引、所震撼
【3】澄明是主客体之间达到一种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的状态。
三、审美对象的生成和显现
多选题
6、审美对象的客观条件【线条、色彩、形状、音响】
色彩【表情性+象征性】
线条【情感意味】
7、审美对象特点【非实体性、开放性、多样性】
简答题
10、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音响)
【1】色彩的审美意义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红色象征喜庆,脸红是羞涩的表情)
【2】线条具有情感意味(直线给人力量、刚强的感觉,曲线给人柔弱、飘逸的感觉)
【3】形状使物体具体可感
【4】音响是听觉对象
审美对象的客观特性是多种多样的,这些特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特性统一于同一审美对象
所以说,审美对象的形式是多样统一的
多样统一性----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1】多样性指审美对象所包含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等,这些因素形式不同、性状各异)
【2】统一性是指构成审美对象的各种因素统一在同一个审美对象中。
单选题
7、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灿烂】的感性
8、“言有尽而意无穷”、“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指审美对象的【开放性】
简答题
11、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 与开放性(苏珊朗格:艺术即幻象 )
非实体性
【1】审美对象不等同于审美客体,它是物质和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熔铸成的独特的意象
【2】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构建过程
【3】客体成为审美对象是外在事物由实向虚的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开放性
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3
一、审美活动的发生
选择题
9、认为审美活动的发生是生物本能的美学家【德谟克利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
持生物本能说的美学家中,【达尔文】影响最大
博克在其《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把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和【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性本能】
简答题
11、对生物本能说的评价
【1】拓展了审美发生论的理论空间,说明了审美发生的生物性基础
【2】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活动的区别,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3】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讨论
12、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说的主要观点
【1】先有劳动,然后才有艺术
【2】审美要求潜伏于人的心理本性中,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
【3】人的审美能力在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
单选题
10、劳动说的不足是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二、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单选题
11、【制造和使用工具】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2、在发生审美活动的诸多因素中,【物质生产劳动】是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
13、【巫术礼仪活动】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中介因素
14、【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审美发生的重要标志
多选题
15、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愿望、审美理想、审美理念、审美趣味】
16、原始意识的特征【具体性中包含着抽象性、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三、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单选题
17、比较自觉的审美活动,在距今【3万—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才真正开始
18、人类的【自我修饰和美化】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多选题
19、原始人刻痕、刺纹、凿齿、穿耳属于人类的【固定装饰】
20、【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是】雕刻、绘画、音乐、舞蹈
21、世界上最早的绘画作品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22、我国史前绘画,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