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叔昭诗稿”鉴定记

(2012-03-27 17:17:21)
标签:

孙尧姑

叔昭

女诗人

新诗

新文学

文化

分类: 图书府

前两天山人老友在布衣网上翻出我的一个旧帖子,看看时间,正好七年前发的。那年3月24日是星期四,报国寺的集日。我从前院大树下的书摊上得到一本民国间一位女学生的诗作稿本,不知作者是谁,第二天发了一个帖子,向网友请教。

帖子很快就沉到底了,我的问题也没答案。不意这次被翻腾出来,恰被alin兄遇见,他牛刀小试,轻松地破解了诗稿的作者之迷。一位久被埋没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女诗人和她的作品,从此为世人所知,其功究何如哉!

感谢alin兄,先把他的鉴定过程记在这里。

这本书的情况:封面

http://www.kongfz.com/photo/1515/1111683115_b.jpg
  还有个内封:
    http://www.kongfz.com/photo/1515/1111683137_b.jpg
  alin根据“叔昭”和年代、“女高”等线索,提出:

翻了翻1937年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毕业生同学录》,有一位孙垚姑,是国文系1925年的毕业生,别号“叔昭”,应该就是写诗的这位。34年版《同学录》作“叔贻”,想系误植。《鲁迅全集·日记》1925年9月6日:“上午孙尧姑来。”《鲁迅全集》人物注释说“孙尧姑,字叔贻,贵州贵阳人,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可知注释者所据的是34年版《同学录》。孙尧姑写过一篇《回忆北京时期的鲁迅先生》。

又说:

陆晶清《鲁迅先生在女师大》(《大地》1981年第5期)说:“女高师共有过三班国文科。第二班因为只有两名学生(河北的赵静嫒和贵州的孙尧姑),所以她们先是跟笫一班听课,后来就与第三班合并听课。” 
    《有关女师大风潮史料续补》(《北京档案史料》1997年第5期)载:“本月二十三日下午四时余,北京教育会现有女师大学生假该会址招待各团体代表在彼开会……主席人名孙尧姑,系女师大学女生,由伊登台报告日昨该校同学被教育当局驱逐始末情形,请求援助。”

他的考证不仅揭示了“诗稿”作者的真实身份,也纠正了《鲁迅日记》的一处注释错误。

按诗的主要部分,作于民国十三年,时间自七月二十二日至十月二十八日,夏秋之间。诗人善病,好几组诗写于女高师的“养病室”。 
    还有两组诗作于二十四年,一首作于二十六年。抄这些诗的字体、墨色与抄民国十三年诗的一脉相承,相信是同时抄录的。这个诗册应是民国二十六年之后抄写的,这也可说明疑似周作人的批语,为什么是剪下来贴上的。 
      二十四年“西风”组诗后注:二四,十,大风,于北平高华里七号寓中。恰与alin兄所示1934和1936年同学录上的寓址相同,可证此叔昭确为孙尧姑。 
      二十六年诗题为:“廿六年二月二十一日由公鲁家中移至女中住宿途中感怀”,此时始从高华里移出。 
      诗稿最后还有两首“卅七年”的作品,但字体墨色与前文不同,显然是后来添录的。第一首有长题,谓“卅七年二月四日,二哥令谢名溢来向我说,要我移出另住”。谢名溢是全册中惟一出现的人名。百度谢同为贵州名人,在当地法律界工作。根据贵州网站上的介绍,孙尧姑在抗战后回筑任教,可证此诗添写于贵阳。

臆测一下:孙尧姑此稿主要部分作于1924年,录于1937年或稍后。1948年又有添写。

册中有两行从别处移来的评语,疑似女高师教员周作人笔迹。

http://www.kongfz.com/photo/1515/1111683164_b.jpg

  ps 贵阳市门户网站“中国贵阳”有关于孙尧姑的简单资料:

孙尧姑求学 
    民国初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全国享有崇高声誉,但录取条件非常严格,贵州长达数年无人考取该校。1921年秋,贵阳籍女学生孙尧姑以自学完成学业,被该校录取,为贵州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是贵州省一件大事,省长公署下文通令全省知晓,并发给护照,赠送路费,市民颇觉荣耀。孙尧姑从北师毕业后,在北京中小学兼课。抗日战争爆发时回贵阳,任女中国文(语文)教师。解放后在贵阳市第一中学任教,20世纪70年代逝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