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之争终须回归学术
(2010-09-21 06:51:00)分类: 求不妄 |
从八月下旬陡然升级的对河南安阳“曹操墓”真伪的争论,近来有从泛社会化质疑向学术辩论回归的趋势。日前,来自我国各地考古文博机构、高等院校的120名专家学者,18日考察了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及出土文物,举行了“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专家座谈会”。学者们初步达成共识:西高穴2号大墓应该是曹操墓,并呼吁曹操墓的争议回归学术、尊重学术。
而质疑方的代表人物,《中国人盗墓史》的作者倪方六,最近也连发博文,指摘曹操墓考古发掘简报中的“错误”。虽然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仍表示曹操墓“造假”,但大写论文的行动,却表明他自己也对这一指控没有信心——如果有证据证明出土文物是伪造的,抛出证据即可一招制敌,哪里还需要引经据典与对方辩论。这说明,质疑一方也认为此事的最终结果,需要通过学术辩论才能获取。
人们不禁想起,就在一个月前,倪方六组织质疑曹操墓的各路专家,在苏州召开“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会上传出惊人消息:曹操墓发掘过程中存在人为策划操作、故意造假、作伪证等问题,河北“学者”闫沛东手中握有“铁证”,铁证曝光之日,就是假墓终结之时。正是这个消息引爆了全社会对曹操墓的强烈关注,凡与闫沛东有关的只言片语,都可以登上报纸、网站版面的头条。奇怪的是这位怀揣“铁证”的闫沛东却姿态扭捏、态度反复,迟迟不肯把证据公之于众,实在不像一个打假人士的作为。直到媒体向他发难,揭出他自称的联合国某下属机构秘书长、某内参主编等头衔全是子虚乌有,甚至连名字都是借用别人的,“闫沛东”才拿出一张“西高穴村民徐某”手写的证明信,说“魏武王常所用”石牌都是镇党委书记和考古队长在南阳请造假分子制造后,雇用他去墓中埋下的。这份“证据”一出,立刻遭到相关人等的驳斥,认为纯属诬陷,媒体分析也认为其中漏洞颇多,难以采信。此后“闫沛东”便偃旗息鼓,没有媒体能联系上他,他微博中自称的“以假打假、以毒攻毒”打假手法,也只能看作一场江湖闹剧。
今年的第八期《考古》杂志,刊登了《河南安阳市西高穴曹操高陵》一文,考古队描述了安阳曹操墓的发现经过、考古历程、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等多方面信息,在“结语”中从十个方面进行论证,指出这座东汉大墓系三国曹操高陵。从考古学角度看,结论的证据链是完整的,其中明确指向曹操墓的关键证据,就是带有“魏武王常所用”字样的圭形石牌。将这个证据去掉,“曹操墓”的结论就不复成立。某些“打假派”深知七寸所在,所以要从石牌下手。但是,考古人员制假埋假,不仅严重违反职业道德,也是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坐实,对当事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正因如此,没有确凿证据,不能提出这样的指控。实际上,行政力和司法力对判断西高穴大幕是否为曹操高陵大约无能为力,但查清地方政府和考古队是否制造假文物,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果真有这样的证据提交,那确实是拨开曹墓疑云的好机会。但现在没有人能拿出靠谱点的证据。从常理出发,也难以想象经国家批准、由省级考古部门主持、动用公帑、多人参加、行业内权威学者几次论证的考古发掘会在关键证据上大规模作假,而且造出的假文物能蒙骗住全国顶尖的考古学家。这种造假,也是行政方面难以容忍的。从考古学界和政府的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对“考古人员造假”一说的看法。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古墓葬、遗址被发掘,只有曹操墓受到空前质疑,究其原因,可谓错综复杂。这里面既有对历史真相的渴望,也有对商业利益滥入科学领域的反感,还有对地方政府和学术机构的不信任,当然也包括了某些人出于各种目的炒作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从国人的心理来说,曹操大概是当代人最熟悉的古人,“说曹操,曹操到”,他的形象经常会出现在人们眼前。对这样一位古人,人们真希望打扰他的亡灵、发掘他的坟墓么?有关方面欲借开发曹公陵墓拉动旅游的想法,未必能得到多数国人的认同,这大概也是人们倾向于质疑的潜意识原因。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心愿和得到的结果南辕北辙,值得深思。
无论如何,墓葬已经发掘了,大量文物出土了,考古简报也公布了。要释读文物信息、确定墓主,无论是支持“曹操墓”,还是反对“曹操墓”,都需要做大量学术研究工作,用学术研究成果给出答案。“争论回归学术”,恰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