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魏国文献中能否找到“魏武王”?

(2010-09-17 01:23:00)
标签:

曹操

曹操墓

方北辰

魏武王

文化

分类: 求不妄

方北辰新浪博文曹操墓认定的礼制性误判(之三)对“曹操死后但未被追尊为‘武皇帝’之前,当时君主臣民以第一人称所做书面文字或口头讲话中,以‘武王’称曹操而不加国号‘魏’者”的语例做了统计,总共有6处(为便于引用,我给编了号):

 

1、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册曰:“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群凶肆逆,宇内颠覆。赖武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惟清区夏,以保绥我宗庙。”(《文帝纪》延康元年十月正文)

2、乙卯,册诏魏王禅代天下曰:“惟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咨尔魏王:夫命运否泰,依德升降。三代卜年,著于《春秋》。是以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由来尚矣。汉道陵迟,为日已久。……。当斯之时,尺土非复汉有,一夫岂复朕民?幸赖武王德膺符运,奋扬神武,芟夷凶暴,清定区夏,保皇家。’”(《文帝纪》裴注引《献帝传》)

3、辛酉,给事中、博士苏林、董巴上表曰:“……昔光和七年,岁在大梁。武王始受命,于时为将,讨黄巾。是岁,改年为中平元年。”(同上)

4、相国歆、太尉诩、御史大夫朗及九卿奏曰:“……陛下正于大魏受命之初,抑虞、夏之达节,尚延陵之让退;而所枉者大,所直者小,所详者轻,所略者重。中人凡士犹为陛下陋之。没者有灵,则重华必忿愤于苍梧之神墓,大禹必郁悒于会稽之山阴,武王必不悦于高陵之玄宫矣。是以臣等敢以死请。且汉政在阉宦、禄去帝室七世矣,遂集矢石于其宫殿,而二京为之丘墟。当是之时,四海荡覆,天下分崩。武王亲衣甲而冠胄,沐雨而栉风;为民请命,则活万国;为世拨乱,则致升平。”(同上)

5、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文帝纪》黄初元年十一月正文)

 

他说,以上6处例证当中,前面两处出自汉献帝亲自下达的诏书,最后一处出自曹丕称帝之后自己发布的文告,其余三处则出自朝廷臣僚的上奏。所有这些上至皇帝下至臣僚对曹操的称谓中,全都整齐划一只使用其谥号“武王”,而没有加上其国号“魏”字。

他又对曹魏君臣以第一人称所做书面文字或口头讲话中,使用“武皇帝”、“武帝”、“武皇”来称呼曹操者做了统计,总共34处。

他还统计了二十四史中使用谥号再加国号即“魏武王”来称呼曹操者,总共有4处;以谥号加国号即“魏武皇帝”、“魏武帝”、“魏武”来称呼曹操者,总共为396处。以上4处及这396处,全部为曹魏之后的各朝人士所使用,没有一处是出自当时曹魏君臣第一人称之口。

方文认为这证明了一个观点:曹操丧葬礼仪中如果出现文字,就只能出现“武王”的规范性书写格式,而绝对不能再加上“魏”字的国号。这一个“魏”字的有无,在当时乃是极其严肃的政治原则问题,容不得任何随意和混淆。

方先生做的这项统计很有用处。我觉得,一,证明了自古以来臣下称君主不加国号的规则在魏仍获得遵守;二、证明了曹操死后人们使用谥号“武王”来称呼他,而不是有些人说的什么“汉丞相”一类;三、证明了“魏武王”一名确实于史有据,而非生造。

但放到历史大背景下,这项统计结果的证明力也有限,恐怕并不能导出方文最后的结论。一、臣民称呼君主不加国号是古今通例,看不出曹操享受了特殊待遇;二、魏国大臣在陈述内部问题时的称呼,反映不出魏国之外的情况;三、汉献帝的称呼实际上是加国号的,不能用来作正方证据。

世传第一部史书是《春秋》,《春秋》的第一篇是“隐公”,“隐公”的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历代无数注释文字就从这里开始,告诉读者:隐公是鲁国的隐公,王是周朝的天王。为什么作者(孔子?)不直接写鲁公、周王呢?这里面牵涉到一个重要原则(春秋义法):上自天下,下至诸侯国,他的臣民在提及本朝、本国的君主时,是不能在君主的称号前加朝代号、国号的。《春秋》是鲁国史记,所以史官在称鲁君时不加“鲁”、称更上一级周朝的天子时不加“周”。

    汉人延续了这个规则,《史记》、《汉书》中凡称呼本朝帝王,均不加国号。曹丕篡汉前的魏国、篡汉后的魏朝,也只是沿袭这项规则而已,并非曹操特殊化享受什么待遇。由于诸侯国内称呼君主也不能加国号,故无法证明不加“魏”字就是享受天子待遇。

    在一国内部事务中,臣民称君主不加国号,但在外部,天下对诸侯国,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称呼起来则必须加国号,否则无法分别你我。《春秋》及《左传》都是这样,史官对鲁国国君径称“公”,称其他各国国君则加国号。汉文帝致南越国王书,加国号;曹植称呼魏分封诸王,加国号;《魏志》记魏朝谥司马懿为舞阳宣文侯、为晋文王治丧,都加国号。所以,要证明曹操是否可称为“魏武王”,要到魏国之外找例子,不能到魏国内部去找,因为在魏国不可能找到,即使找到也一定是有问题的。

    方文中所举例1和例2,就是魏国之外的称呼,体现天子与诸侯(或可说两个并列之国)的关系。它们是禅位诏书,史上罕见的独特文字,行文分寸很难拿捏,即使这样,汉帝仍然称呼曹丕为“魏王”,在王号上加了国号。此时的曹丕是即将登基的皇帝,身份实际上已高于他担任的“魏王”,也高于死去的“武王”。从逻辑上说,如果汉献帝面向曹操作一篇文章,比如《汉书》说他曾亲制祭文,可以也应该在称号上加国号“魏”。这两道诏书在提到“武王”时未加国号,主要原因应该是一开始已经称呼国号,这里顺接前文,不加也不影响理解。这是通行的文章作法,未必有何深意。另外,也许有这种意思:“武王”是魏国的先王、曹丕的父亲。在两人对话谈到他时,加上国号会增加疏离感,让曹丕听着像说外人一样。在一个艰于措辞的禅位诏书中,不加国号更为得体,但不表明不可以加。

    方文所举例3中,其实还提到另一个“武王”——周武王,也未加国号。两个“武王”都无国号,但读时并未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在前面说到周文王时已加国号,至此顺读即可。“周文王始受命,岁在鹑火。至武王伐纣十三年,岁星复在鹑火”。这与“魏王……武王”的写法不是很像吗?

    所以不能仅凭魏国内部不称“魏武王”,就否定曹操死后可用“魏武王”名号,也不能据此判断其墓中不能出现“魏武王”名号。

 

    附录一·对《史记》《汉书》中汉高祖、汉武帝称呼的检索结果

 

   《史记》,称“高皇帝”者25处,称“高祖”者260多处,称“汉高皇帝”和“汉高祖”者0处

   《汉书》,称“高皇帝”者73处,称“高祖”者250余处。称“汉高皇帝”者2处,都是王莽建立新朝以后的事;称“汉高祖”者一处,也是王莽篡汉以后的事。

   

    《汉书》,称“武皇帝”者34处,称“武帝”者240多处。称“汉武皇帝”者0处,称“汉武帝”者2处,都出现在《匈奴传》中,其中一处是王莽政权时期的事。另一处可能因所记为国际事务、或是资料来源问题所致,需加考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