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文辑存:西夏文识读过程中的几个细节

(2008-12-14 23:58:39)
标签:

货币史

西夏文

翁树培

古泉汇考

文化

分类: 求不妄
   
        早先人们普遍认为最早发现西夏文的是清人张澍,而最早识读西夏文的是法国人莫里瑟。1986年,贾敬颜在《历史研究》1986年第一期发表《西夏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提出最早认出西夏文的是清人鹤龄。此后这一说法渐成公论。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杨志高《西夏文献研究概述》一文,对发现、识读西夏文的过程言之较详: 
    
        “嘉庆十五年(1810)张澍在家乡武威意外发现了西夏‘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俗称‘西夏碑’),依据碑阴文字所载的立碑年代‘天祐民安’推断碑阳未识书体必为西夏国书,并撰写了《书西夏天祐民安碑后》(1837)。这一惊人的发现,使元明之际被人遗忘的西夏文字,在历经几百年后,重见了天日。其后(1820),刘青园在对武威出土的古钱币进行识别时,借助西夏碑文字,不仅识得一些西夏年号的汉文钱,而且还见到并知晓数品以往钱谱中著录为‘梵字钱’的西夏文钱币。同一时期,鹤龄还对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所得当时惟一面世的西夏文佛经(八册)进行了考释。因核其经名、偈语与《法华经》相同,于是鹤龄译出该经为《佛说妙法莲华经X卷》九字,并为其第一卷第一页作了初步的汉文注释。可惜后来此经散佚。1904年,法国人莫里瑟在北京购得其残卷三册,并在原汉文注释的基础上,首次对该经的西夏文音义、语法进行了尝试性解读。”  
         
        比杨文略早,韩小忙在《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发表《西夏语言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对上述问题也有论述,只是把张澍发现西夏碑的时间系于嘉庆甲子年(1804),其余与杨文大致相同。 
         
        对西夏文的识读是清代金石学的一个成果。记录了这一研究过程的原始文献,主要是清代古钱家的著作。在研读有关文献资料后,我们发现,以往对“谁最先识读出西夏文”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嫌粗疏,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细化。 
    
        在发现、识读西夏文的过程中,共出现了一石、一金、一经,后面又分别牵涉三个发现者:张澍、刘青园和鹤龄。  
        

    张澍发现西夏碑的故事人们已耳熟能详,不必赘述。不过杨文说“嘉庆十五年(1810)张澍意外发现了西夏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年代却不合。正确的应是韩文所说的“嘉庆甲子”,也就是嘉庆九年(1804)。张澍《养素堂文集》卷十九有《书西夏天祐民安碑后》一文,对西夏碑出土于“嘉庆甲子”的过程说得很详细,而且刘师陆(青园)于嘉庆乙丑(1805)已在武威扪读碑文,乃是此碑出土的第二年。嘉庆十五年是张澍为碑文作跋的时间。 
    
        关于西夏文钱和西夏文《法华经》出土的记载最早见于翁树培的《古泉汇考》。 “梵字钱”下: 
    
        “满洲鹤九皋龄官刑部时,语培曰:曩在清字经馆时,闻绥远城山顶古庙塔圮,得经一函,瓷青纸金字,凡八册,其标题皆作‘口口口口口口口[原注:第八字见下]口’,凡九字,其第八字则每册各异,作‘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以上“口”皆为西夏文字,暂以“口”代,俟补),盖记数欤?核其卷数偈语,与《法华经》同,必‘佛说妙法莲华经几卷’九字耳。培审其字体,与此钱相似。刘青园师陆言:甘肃掘钱,多西夏物,于中偶获此钱,形制与夏钱不殊。凉州有大云寺夏天祐民安五年甲戌碑,字类此钱,然则此钱盖西夏所铸矣。” 
    
        这段话文字不多,但信息量大。 
    
        先说鹤龄。从翁氏的记载中,我们知道他是满洲人,字九皋,曾在清字经馆和刑部供职。国家图书馆藏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秋季《爵秩全书》,“刑部”下有笔帖式鹤龄,汉军正白旗人,当即此人。 
    
        鹤龄见到西夏文佛经并尝试翻译是他任职“清字经馆”时的事。昭槤《啸亭续录》卷一: 
    
        “乾隆壬辰,上以大藏佛经有天竺番字、汉文、蒙古诸翻译,然其禅悟深邃,故汉经中咒偈惟代以翻切,并未译得其秘指,清文句意明畅,反可得其三昧,故设清字经馆于西华门内,命章嘉国师经理其事,达天、莲筏诸僧人助之,考取满誊录、纂修若干员,翻译经卷。先后凡十余年,大藏告蒇,然后四体经字始备焉。初贮经板于馆中,后改为实录馆,乃移其板于五凤楼中存贮焉。”   
    
        壬辰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所谓“先后凡十余年”,实为19年,至五十五年(1790)翻译刊刻始告成。满文《大藏经》的经板及一套当年的朱印本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题为《清文全藏经》,有乾隆五十五年二月初一日御撰《清文翻译全藏经序》。鹤龄工作的“清字经馆”,就是这个将佛经翻译为满文的机构。 
         
        按清代开馆修书惯例,书修成后,馆即裁撤,因此清文经馆也应在乾隆五十五年或稍后撤消。这样,鹤龄所说的绥远出土西夏文佛经的时间,上限为乾隆三十七年,下限为乾隆末年。也就是说,至迟在1795年前后,我国已出土了西夏文字,早于张澍1805年发现西夏碑,只不过这是纸质文献。翁树培写出的16个西夏字是从鹤龄那里得到的,可以认为鹤龄是最早释读西夏文《佛说妙法莲华经》并译出16个字的人。这一时间在18世纪,早于法国学者100多年。可惜的是他没有把这个工作继续下去,而且也不知道自己翻译的文字是西夏文。旧说鹤龄的发现与张澍、刘青园同时,或说鹤龄是清末人,并不准确。 
         
        再说刘青园。刘师陆号青园,山西洪洞人。嘉庆二十五年进士。他曾在凉州得到大量西夏古钱,当时在古泉界喧腾人口,多有记载。他判定西夏钱文的事,初尚龄的《吉金所见录》所言最详。卷十五“梵字钱”下引刘青园曰: 
    
        “凉州土人掘地,得古钱数瓮,其中开元最多,北宋、辽钱及西夏天德、天盛、乾祐、天庆、皇建、光定诸品,亦复不少,而此种梵字钱亦有数品。余共捡得千馀枚。又尝于凉州大云寺访得古碑,阳面正作此等字,碑阴楷书,扪读之,则天祐民安五年所立。乃知此钱为西夏梵书。” 
         
        按《古泉汇考》“凉造新泉”下引刘青园曰:“乙丑六月,在凉州得‘凉造新泉’三枚。” 则嘉庆十年乙丑(1805),即张澍发碑的第二年,刘青园判定历来认为是“梵字”的钱文为西夏文。杨文说“1820年刘青园识别出西夏文钱币”,年代也不准确。致误的原因,大概是把《吉金所见录》的出版年代作为刘氏凉州得钱的年代了。 
         
        刘师陆的另一个贡献是他把西夏碑出土的消息带回了京师。张澍发碑虽在嘉庆九年,题跋却在六年以后,正式发表更晚至道光十七年(1837),以致也有人把1837年作为西夏碑出土的年代。翁树培去世于嘉庆十六年(1811),此前一年多因患眼疾不能写字,《古泉汇考》的上述记载最迟也在嘉庆十五年(1810)前。此书在翁氏去世后有多个抄本传世,早于《养素堂文集》的流传。 
    
        下面就不得不说到翁树培了。我们看到,鹤龄早在乾隆五十五(1790)年以前见到西夏经卷,并释读出若干西夏文字,但他不知道这是西夏文;张澍在嘉庆九年(1804)发现西夏碑,确认西夏文存在,但没有识读其文字;刘师陆在嘉庆十年(1805)通过西夏碑确认了西夏钱文,但也不能识读其文字。真正知道这种文字是西夏文、又能了解其中若干字的意义、且会书写这些字的,是翁树培,他是西夏文被重新发现后最早对它有全面认识的人,其时在嘉庆十年至十五年(1805-1810)之间。 
    
        翁树培(1765-1811),字宜泉,顺天大兴人,翁方纲次子。乾隆五十二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他是清代最有影响的古钱家。 
    

    “中国北方地区钱币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专集(一) , 2005 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