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辑存:戴名世《忧庵集》并非手稿

标签:
戴名世戴名世遗文集《忧庵集》避讳文化 |
分类: 网文辑存 |
近来网友对古书中的避讳及避讳在古书年代鉴定中的作用多有讨论,读来深受教益。平时读书对避讳问题也曾留意过,有点感想,想和大家一起讨论,把这个问题弄得更清楚一点。
这个帖子想通过一本因忽略了避讳字而导致版本判断失误的书,讨论一下避讳对古书年代鉴定的作用。
中华书局2003年2月1版《戴名世遗文集》,主要内容为戴的笔记《忧庵集》。整理者王树民、韩自强等撰写前言、序跋,都说这个集子是根据戴名世手书的稿本影印的。
http://www.kongfz.com/photo/1515/1121699441_b.jpg
除了“玄”,这书中“弘”、“历”等重要讳字均不避讳。参以戴氏文字狱的影响和严重性,它也不大可能是雍正、乾隆间的抄本,因为那是文字狱最厉害、对避讳也要求最严的时候。按常理,其抄写年代当晚至清末。要鉴定出这部书的大致年代,还要根据书法、纸墨情况综合判断。
从这本书可以体会到,古书中避讳字重要的作用,是能为年代鉴定提供一个上限。找到关键的避讳字,就能解决上限问题。但这个上限可能离实际年代很远。另外要根据避讳字确定下限,情况就更为复杂,需要的附加条件也更多。
戴名世传世书迹《王孝子诗》(左列)与所谓稿本《忧庵集》(右列)字体比较。“走之”的写法迥乎不同。
前一篇:网文辑存·“莫须有”新解
后一篇:网文辑存:释“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