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是唐宋人通行俗语,又因岳飞案中的“莫须有”一语而为后世熟知。英藏敦煌文书中有一残卷,编号S.3905,正面为《大唐天德元年辛酉岁元月十八日金光明寺造窟上梁文》,背面为另一《上梁文》残篇,其起首数句云:“(前缺)其时同云初退,冰开柳絮芳喧。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年丰熟,莫须修建福田。”(《敦煌宝藏》,第32册,279页)是一个出现较早的“莫须”语例。
虽然这篇《上梁文》残损过甚,但大体意思尚可寻绎,不外乎春日暄和,又值丰年,需要凿窟造寺,礼佛纳福。但要得到确切的意义,则必须正确释读出“莫须”一词。因为按照辞书中对“莫须”的解释,这段话难以讲通。
对“莫须”和“莫须有”的理解,自清代以来歧见多出,归纳一下,成理的大致有以下几说:一是“必须”。此说最早,由毕沅提出,但一直不受重视,甚至被认为可笑。二是“不需”、“无须”。此说按“莫须”两字的字面解释;三是反问词“岂不当”。此说的前提是有“莫须”的句子都是疑问句;四是“肯定”、“应当”。此说举不出语例来证明,只是泛论,未能产生影响。五是“也许”、“恐怕”。权威的辞书如《辞海》释“莫须有”:“犹言恐怕有、或许有。”《汉语大词典》释“莫须”:“毋须,也许”,释“莫须有”同《辞海》。吕叔湘先生也持此说,认为“莫须就是现在的恐怕或别是之意”。这是目前最权威和流行的解释。
按以上诸说,有的接近,有的对立,显然不能并存。运用到敦煌《上梁文》中,就可以看出,“莫须”绝不可能是“不需”、“无须”。如果将其解为“也许”、“恐怕”,则修造庙宇就成为可做可不做的事,与《上梁文》中礼佛者的愿望和实际做法是相违背的。显然,“也许”或“恐怕”这个最常见的解释确有问题。余下的几种观点则可以继续讨论。
历来对“莫须”和“莫须有”进行诠释的文章很多,但所举的语例并不多,仅限于寥寥几条,甚至很多文章只根据秦桧的一句话立论。通过对《四库全书》的电子版检索,又发现了数十个宋人使用“莫须”一词的语例,为我们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条件。这些例子中,有的是句尾带“否”字的疑问句,但也有很多是不带“否”字的句子,如:
[1] 一州一县,事体各有不同,庙堂之上,不能周见,苟遽欲改更,决有窒碍。莫须熟讲,非立谈可判也。(《潏水集•卷三•上章丞相书》)
[2] 石中立性诙谐,累居计省,同列多罹其善谑……初为礼部郎中,谒谢时执,时执戏之曰:“今为正郎,莫须不同自前也。”石曰:“某虽尘忝,岂可改常。”(《龙学文集•卷十四》)
[3] 历观旧史所书,鲜如今日之懿。谱端明之丹荔,可继前贤;对舍人之紫薇,莫须公等。某坐虚名之过,实为众毁之求。(《翰苑新书•续集卷十五•刘后村•回新守陈梦龙》)
[4] 伯达孙今已长成,莫须早晚令随贡元伯伯习知礼仪。若一向不读书,恐不便也。(《晦庵集•卷八十一•书胡文定公帖后》所附胡安国帖中文)
[5] 林经略饭毕至使衙,即见。林公戎装,索马张盖。余至,即请余。余问经略所出,林云:适又有关报,敌马离此三十五里。余云:刘统制知否?莫须遣兵把截掩击,不可使向迩。(《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九》)
[6]今日闻阁下复旧职,改大谏。职可复矣,官莫须陈让,使诸将知吾辈无侥幸之意。(《陕西通志•卷九十三•范仲淹与韩魏公书》)
[7](曾布与章惇争罢刘何之官,布)退,以勘官状示惇,惇曰:已见。布曰,如此,刘何莫须罢。惇曰:好。布曰:不争则已,争则布可罢,刘何不可不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十六》)
又《三朝北盟会编》中记录了宋与金争边地、赋税的几次谈判过程,双方在对话中也说到“莫须”:
[8] (赵良嗣与金人争平滦三州赋税)乌舍在旁云:此事不别,许多田地州城人民都与了南朝,这些税赋计较甚?良嗣对曰:且如税赋之内,有诸般色数。若细豆率杂之属,地理相远,如何搬运得?莫须计算折纳。乌舍云:但依随得,这事易为商量。(卷十二)
[9] 且如地税,自燕中计脚乘到贵国,如何搬运得?莫须别以银绢代税赋。靖云:如此则甚好,却是省力。(卷十三):
[10] (与金人争地界)符家口系属南界,有新仓、永济两盐场在内。朝廷岁增百万贯,正为此盐场在其中,莫须改正。乌舍云:我以山西全境与汝,岂不能易此尺寸之地耶?(卷十五)
同类的句子还有很多,这里只是举例。可以看出,这些带“莫须”的句子都是语气坚决的陈述句而非疑问句,因此,认为“莫须”就是反问词“岂不当”的观点也不成立。并且这些句子里的“莫须”明显地都不是“也许”、“恐怕”的意思,更不是“无须”、“不需”的意思。这时我们发现,“莫须”是一个表示必然的、确实无疑的、有着最大可能性的推定判断的词,与“必须”或“一定”接近,或可释为“必定”。
一些以前人们引用来证明各种观点的例子,里面的“莫须”实际上也是“必定”之义:
[14] 今日西事要已,亦有甚难,前事亦何足耻。只朝廷推一宽大天地之量,许之自新,莫须相从。然此恐未易。(《二程遗书•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