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不可复制
(2012-08-17 15:20: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越柬行记 |
美食的不可复制
在外吃饭,有二种吃法,绝大部分只是为了迫于无奈,没家没口,更没有下厨的地方,只好随便来个拉面盖浇饭凉皮塞个空,有点力气继续为老板挤奶。真是没有办法在乎是不是地沟油。不是撑不到明天,毒死的还慢点。其实地沟油还是一种挺好的油。各种动物内脏不明物种榨的油多了去了。所以,在这种食品安全的现状下,我只好每样东西都少吃一点,等到它爆出来有质量问题的时候,也不会因为以前吃过太多而纠结。
第二种吃法是吃享受。也分很多种情况。有的为了公务,为了不失礼仪,每天都吃定点饭店的那几个菜,很难说是享受。另一种,吃的是精神交流。所谓的私家菜馆也算在这个范畴里面,但是有些私家菜馆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精神内核可言。这类各色的馆子的主厨一般除了对食材的性质有着精准的把我,对食物做菜也有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在青岛不是很多。在我眼中,做菜和写文章都是一种表达方式。写文章的原料是字儿,我得明白每个字儿意思和用法的妙处,而做菜就要慢慢掌握每种食材的最佳处理方法和感觉。而且,文字讲究搭配,食物亦如此,同样有词组,句型。完美而精确的排列组合就会产生美妙的文章和菜。而且,奇妙的是,食物真的有跟它的主厨神似的气质。有次跟老妈打赌,家里一盘大饼是不是老太太做的,老妈说,不可能,因为家里没有那么大的锅。我说,一定是,因为气质很像。结果我赢了。因为工具实在是再外在不过的东西,做菜的那个人才是菜式成品的关键。
因而,我认为,真正的美食是无可复制的。因为厨师的气质无法复制。如果前篇一律,只能说明这些厨师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真正用过心,自己做的东西也只是东西而已,还没有被赋予灵魂。
阳朔的西街据说是四大名街。五湖四海的老外打着飞的过来发呆。人多的地方小吃必须多。因为在漓江沿岸,所以本土的漓江鱼虾一定是特色。其实,我一点不相信那鱼虾真的是从漓江捞出来的。因为漓江上下,每五十步就有一片带钩网。我曾经特意观摩过一个小时,捞上来的除了塑料袋还是塑料袋。中国人得优良传统便是,消灭一个物种,只要宣传一下它好吃就行了。这不,只要跟青岛人民宣传一下浒苔的做法,可以省掉大批人力。
特色的做法是啤酒鱼。中国人开饭店,尤其在旅游区,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都卖一样的东西。结果,西街一条街上,全都是啤酒鱼、漓江虾。名字也是统一格式,比如大师傅李师傅朱师傅,蒋大姐谢三姐赵二姐。一家门口写着谢娜曾经来品尝过,隔壁就挂上CCTV来采访过的招牌。还有一种柴火匹萨。匹萨的饼底打薄放在柴火上烤直接烤,口感比铁盘清爽松脆。其实当年自己在家弄,把饼弄薄,糊里糊涂,放在烤箱里面偏下的一档,成品口感也是一样的,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所以久负盛名的柴火匹萨不过尔尔。一路下来,中餐是某大姐某师傅,西餐是柴火披萨。这样大量的抄袭,搞到一点胃口都没有。
北京东城东直门附近是簋街。簋,就是从“鬼”字同音过来,因为吃下半夜夜宵的地方,都叫“鬼市”,孤魂野鬼出来觅食。白天做人,晚上出来做鬼,做这种鬼,总好过饿死鬼。真正的吃货对这条簋街又爱又恨。虽然日夜灯火通明,可是也是大量的复制与抄袭,没有一点特色。
一个真正的吃货,其实发自内心把食物看得很神圣。高级吃货,在这种毫无用心毫无诚意,明摆想从你兜里往外掏钱的馆子里面,会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如果自己掏钱去,就是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