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在花开的路上(后记)

(2008-10-13 23:14:58)
标签:

文化

分类: 评论
             走在花开的路上后记)

     这本集子即将付梓印刷,我把我的心,我的一切交给了你,现在我一无所有……
                      忆故乡
     1970年旧历928,我出生在四川省通江县麻石乡瓦尖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村庄的名字叫长林沟,院落叫核桃树,一条从深山奔出的小河划割整个村子,落差极大,院落的屋前屋后生长着许多粗大的核桃树,还有桃子树、李子树、杏子树、梨子树等。但后来,核桃树渐渐被伐掉,就连最老的那棵也绝望地死去,其它果树也陆续淡出了昔日瓜果飘香的村庄。
     最近几年,每年回去一次,看到的多是苍郁的森林,茂密的野草,故乡在无情的岁月中变更。
    但我依旧无法割舍这里。
    小时候,我们五姊妹,我最小。大哥周廷煜,二哥周廷江,三哥周皓,姐姐周廷群。我爷爷是玉字辈,叫周玉荣,我父亲是隆字辈,取名周绪隆。我这辈是廷字辈。全村的人几乎都姓周,所以也叫周家院。我的祖上有个叫周焕的人,做过大官,修有牌坊,留芳万世。精妙的石像雕刻,凶狠的石狮,高耸的桅杆,至今仍在,只是墓被盗宝的人挖得面目全非,内脏已被掏空。
    我的父亲是县上最偏远的一个林场的护林工人,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林业,很少回家。直到1991年病重垂危,在风雪交加的深夜我们才把他抬回老家,回家几个小时后就去世了。关于此事,《天亮,走回村庄》已经说了。
    我最初的记忆大约始于七岁。关于爷爷。一个为地主服务的短工,小时候为别人放牛割草,长大后为别人耕作劳碌,上世纪50年代后才有了自己的一份土地和家业。晚年中风,双手颤抖,瘫痪于病床,我护理过他,后来他不慎跌进了火塘,死的时候是冬季,寒冷而悲切!
至于我爷爷的妻子,我婆婆,我从未见过,在我出生时,她就离开人世已经好多年了。

                梦童年
    童年烙下的印记是饥饿。
    太阳从山上升起,照到我生活的院子,夏天最早也在八点多钟,它落下瓦尖山的时候最迟在六点多钟。清晨的露水常常打湿我的裤管,很早就要上山放牛,鞋子是不怕打湿的,因为是赤脚。只有冬天才有机会穿鞋,解放牌胶鞋。
    我家在村里不是最穷的人家。因为贫穷,因为饥饿,我耳闻目睹过许多家庭常常争吵、打架。谁的饭量大,谁吃饭的姿势不雅观,谁摔烂了一个碗……等等,都是不和谐的理由。谁要是懒惰,那更要遭到巨大的指责,甚至还会引发家庭暴力和悲剧。相距五百米的一个院子一户人家,儿子在外乡工作,媳妇有一天头痛,早上多睡了一会儿,结果婆子妈大骂她一通,说她好吃懒做,不出工,结果双方还大打出手,第二天,媳妇跑去跳了堰塘,淹死了。
    这绝对是我耳闻目睹的事实。
    故乡出产水稻、红薯、洋芋。那时是合作社,靠工分吃饭,年底结算,每年我家都是“补钱户”,粮食是永远不够吃的。水稻熟了吃大米,红薯好了吃薯片,洋芋熟了吃土豆,年年都这样熬,年年青黄不接。
    有一年春天,大哥进了县城读师范,姐姐在区上读高中,二哥在乡上读初中,三哥在村上读小学,村上小学大约有近十里路,中午回来很不方便,故只有吃了早饭去上学,我们叫“早早饭”。天还没有亮,母亲就起床给三哥做饭了,听见响动,肚子咕咕直叫的我在床上再也睡不着,就故意把床弄得很响,母亲也给我端了一碗来,这时我发现,“早早饭”是红薯片放在水里加盐煮熟就制作而成。水煮红薯片,我们吃得很香。全村的人一天最多吃两顿饭,吃了“早早饭”的学生中午只有休息的份,空着肚子等放学。
    童年最快乐的就是吃肉。杀年猪的时候,打牙祭,肉尽管你吃,每次肚子都吃得像铜罐,每次都吃得上吐下泻,大人说这是肉吃伤了!

                    记读书
   大人们常在耳边唠叨,大山的孩子要跳出农门,只有读书考学!
   还有一条路是当兵。因为我从小缺奶,身体较差,考不上兵,无法步入绿色军营。大哥当了教师以后,开始带携我们,也给我们精神鼓舞。
   因为家庭贫穷,姊妹多,我九岁才上学,在村小启蒙。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的,要改变这贫穷的面貌,我立志要跨越这座独木桥。
    14岁我考上了区里的重点初中,麻石中学。但后来,我转入了大哥执教的药洪中心校的初中班。
    从此,我便离开故乡。走上了漫漫的求学之路,直至今日已有23年了。
    人生能有几个23年?
    最痛苦最快乐的莫过于我的高中时期,命运有时向我微笑,有时向我怒吼,有时给我晴天霹雳。
    我应该感谢我的班主任张显照老师。在我已走过的人生历程中,教我的老师很多,但至今只有两位老师让我记忆犹新:一位是教我小学的王宣盛老师,一位便是张显照了。很多老师我几乎连名字也无法记起,王宣盛老师虽然在我读高中时去世了,但他对我的关心和启发我终生难忘,是他给了我学习的信心,让我始终在班上是第一。张显照老师年轻、充满进取,高中三年他像兄长一样关心我,鼓励我写作,支持我办文学社,引导我成长。现在他是通江中学办公室主任,在百忙中,他依旧与我保持着联系与沟通,他的师品、人品时时在感召着我。
   读大学时,我只对两门课感兴趣:大学语文,哲学。其它课几乎是在云里雾里度过。连教我的老师的名字我也忘却了。语文是我的爱好,直接有益于今后的创作,哲学教我聪明,给我智慧。那时最活跃的是搞文学社,《独坐黄昏》就是在那时创作的。
    读书虽然没有让我升官发财,没有让我平步青云,但是我还得感谢支持我上学的亲人。是你们的付出甚至牺牲才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
    谢谢,真的。

                               释出版
    这里,是我人生的诗化,往往是有感而发,因为真实,所以质朴。 很多诗是少年时所作,显得幼嫩;很多诗当从这个集子里划去;很多诗让我内心空空……
    然而,秋天的菊花已经开了。这些蓄势待发的诗句承载我的期盼和祝愿,请你指正!
    重庆市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文学院院长余德庄老师给《花开的声音》作序,四川省作家李中琨也给予中肯的品评,巴金文学院曹琨老师为本书的出版也付出了很大的辛苦,这些,我很感激。
    在此,向支持本书出版的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总经理赵世庆、宣传部长欧明华,我的同学曹成贵、赵家礼、徐志华、刘勤,我的朋友易洪波、袁溢,我的老乡重庆文学院办公室主任程浩,重庆日报我的同事潘锋、蒋维胜、陈隆新、曾贤荣、皮华、潘子奇、杜成刚、陶永国、张锐、宁晓、张进才等表示衷心的感谢!
    还有,亲爱的读者,如果我的诗能给你一点启迪,那是我的荣幸;如果我的诗刺伤了你的目光,我愿做你手上的眼睛;如果我的诗让你憎恶,请你在方便的时候给我关照。
    在无法诠释的现实里,我在悄然写诗,坚持,坚持。要问我的以上回忆之后的岁月,我想没什么想法,如果确实要说一下的话,请让我引用一首小诗来概括:城里走/山里走/乡里走握纤手/握绵手/握茧手风也受/雨也受/气也受人还道/官也有/名也有/利也有/伐恶效狮吼/逢善魂相救/图一个/天无垢/地无垢/人无垢……这就是生活中真实的我!
     岁月无声。
     今夜,我的内心空旷,如果时光再让我回到从前,请容许我想想……

                                                           作者
                                             2007112日于重庆杨家坪http://imgcache.qq.com/ac/b.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