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林苯胺污染事故会生生不息吗?

(2009-05-18 22:55:33)
标签:

吉林苯胺污染

生产安全

集体癔病

分类: 社会观察

明波明驳之三:吉林苯胺污染会生生不息吗?

   

    吉林省吉林市“苯胺”化工污染特重大事故,被媒体披露已经快一周了,在人声鼎沸的新浪博客,却似乎不见什么动静。那我就来扯乎几句吧。

    按照2006年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这次事故远远超过了最重大的I级标准(该标准共分I、II 、III 、IV四个级别,其中I级为最严重等级)。据媒体14日披露的数字,已有161人住院、1000多人有中毒症状。目前事故正在紧急应对之中,但我根据若干症候研判,此类“苯胺”化工中毒事件,有可能在吉林省吉林市不了了之,乃至进而生生不息。

    且看这起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的状况:

    4月23日起,吉林市开发区化工城已经陆续出现有人中毒的症状:呕吐、恶心、抽搐乃至神志不清。但迟滞20天左右,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应急的反应,直至千里之外的媒体公开报道,市政府才在5月13日的18点30分召开新闻发布会。个中的委婉曲折我们不知道,对于一个属于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反应了20天才有点眉目,那《应急预案》是做什么什么用的?面巾纸还是卫生纸?

    按照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口径”,导致此次污染的最大嫌疑康奈尔化工厂的生产设备没有问题,不属于生产安全事故,事故的原因是生产排放所致。化工厂的“排放”难道不属于生产流程?排放污染虽然不是生产安全事故,是不是环境污染事故?我不是化工生产和环保专家,说不清楚。但我看明白了:政府真正想发布的消息是“生产”是没有问题的。

    吉林市是座老资格的化工城,按说当地的环保部门化工污染检测应当是基本业务或者拿手好戏。但据闻当地环保部门提供的材料表示:未在空气中检测出有毒气体超标。这个说法就更耐人寻味了:莫非是身在化工城,和人的五官尤其是鼻子早就不灵了一样,那些检测设备和试剂也具备了抗污染功能?

更好玩的是专家的说法:应吉林市政府的请求赴现场监测的卫生部疾控中心的专家,14日说是未在职工(是否系中毒职工不明)血样中发现不良气体中毒的指标,并认为“此次吉林化纤集团部分职工身体不适反应事件可以排除化学物质的毒性所致,主要与心因性因素有关。”也就说这么多人出现的不是中毒症状,而是一种集体“癔病”。至于怎么解释当地医院在住院病人病历上开据的“疑似不明气体中毒”,而且医院血液检查已经确定的硫化氢、一氧化碳、氨气、氧化氮超标,专家没说。

    无论怎么说,真正绕不开的主角是这个名为“康奈尔化工”的企业。2005年中石化吉林化工爆炸,祸首就是“苯胺”,这是加工一系列化工产品的原料。中石化吉林化工停产这个“苯胺”之后,价格暴涨,于是经过四年的绕弯子,年产15万吨的“苯胺”项目又以康奈尔的名义“复活”了。此种犹如变戏法的过程媒体已经报道,不再赘述。

    经过以上分析,您觉得吉林市的“苯胺”污染是就此绝迹,还是会还魂再生并且有可能生生不息呢?
    至于“苯胺”的毒性及其侵害人体的途径、方式,大家应该还记得曾经沸沸扬扬的厦门“PX项目”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查询一下,我就不说了,免得抽掉半包烟才码出来的这一千字,又被删除了。那是蛮不划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