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排泄学对临床的指导(二)  姜延良

(2013-07-25 10:18:11)

按:
本节是作者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治疗的一些案例及治疗经验的总结。作者还提出如何从临床经验积累,运用西医物理化学方法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医学观念在理论上有一个突破。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当然,作者还只是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如何实践,还得依靠广大医疗工作者共同的努力。

作者的许多概念都是从传统中医理论出发,西方的医学理论则有它不同的逻辑结构。如何超越这二者的界限,使之互为印证,而不是互相排斥,或许是在中西医结合基础上,发展医学理论的一个方向。什么事情,在起点上总是幼稚的。但它应是有希望的,至于成就得靠大家去努力和不断的探索。

朱永嘉

 

心脏病、高血压宜寒忌热,究其因,寒和热对心脏病的作用,与其他脏体并无两样,但心脏更喜凉怕热。心区供血不足的原因,常常首先是由于输出渠道的淤塞,继发输入渠道淤塞,病理和治则都要着眼于排泄。乳疾(痈、疖)因瘀于乳腺,所以多数病人宜冷敷,寒药;忌热敷,热药。倘病因式瘀于血管之动脉,则有寒、热之分,治则亦有寒热两种,宜对症施治。但万变不离其宗:排瘀。

前叙之人体局部骤寒,有瘀瘀于血管,以动脉为甚,故风寒感冒初起寒未化热时,宜用热药,发热汗,而达生热、排瘀之目的,病遂解。某些风湿寒症有发热汗的治法(服或治)亦此理。

量变会形成质变,如果脑阴同脑阳相对比较,阴虚而阳亢,就会兴奋不眠。老人常眠少,原因在此。阴虚火旺,痰迷,神经衰弱等皆此病理。

笔者以为,脏腑随着年龄增长,废物越积越多,尤其是脑脏。这是人体衰老及患病的主要内因。请注意:事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据是内因,外因是条件。所以治病的窍要在于排废,长寿的窍要也在于排废。

笔者又以为,中医处方就同作曲家作曲一样。音乐的音符从“1”“7”,只有七个。但这七个音符的配伍可以谱出抒情的、激昂的、悲伤的、欢乐的……千千万万种乐曲,但是总的来说只分两大类:好的或者不好的。关键在于作曲者艺术思想的高度和深度。而中医的常用药一百来种(冷僻少用的药物不计在内)。其配伍更可以变幻无穷。但是总的来说也只分两大类:能治病的或者不能治病的。而关键在于医者有没有把握住吸收排泄规律

动物肌体,脏器离体后,或者植物、枝、叶、果、籽割下后,均进入类似冬眠状态,并没有立即死去,此时新陈代谢运动和消耗养料都已降低到冬眠水平。因此,如果人为地给它创造较好的冬眠条件,如避光、低温、适度少氧等,可延长其冬眠时间,它的新陈代谢并未停止,只是减缓了。这样可以延长它的生命期。在此期间还可以种植或嫁接成活。

脑和经络发病而致癌,但一旦癌形成后,癌本身即可有大量摄取养料的能力,开始疯狂裂殖(呈阳极旺之态),而且其新陈代谢产生之毒,戕害全身,使脑和经络进一步成病。

癌细胞也可以移植,但是对于某些具有善于排除脑及经络阻滞痰废阳火内因的生物体,移植癌细胞就较为困难甚至办不到,表现出这一类生物体的抗癌能力。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进一步讨论癌的病因、病理和治疗。

脑血栓造成部分脑组织失去必要和充足的血液、氧气、养料、生命活力因子等,以致其脑阳、脑阴受损,使脑及其所司的神经功能受损。日本医学家以高压氧疗法将病人置两倍于大气压的室内,并以氧气面罩供给氧气,每次25分钟,每天一次,20次为期。笔者认为这个急则治标的疗法对恢复脑供氧有效,所以治疗脑血栓造成的瘫痪有一定的疗效。其原因,是由于该疗法调动脑和经络之阳,使受损脑组织增强吸收功能,获得较多的生命活力因子(气)、血、氧和养料,使失去功能的脑组织细胞从死亡的边缘苏醒过来,它对于治标有一定作用。但这一疗法会增加瘀废的积累,对心脏和血管有害,不能长期使用,而且许多心脏病、血管病、肺病患者忌用。

笔者的示意图,可以认为是一种医学方程式:是用抽象的符号来阐述和推导人体各部分的关系。这些最基本的方程式源于实践,其正确性已经在大量的实验和临床上得到了证明,从而又从反面证明了这个医学方程式的科学性——这里附带说一下,抽象的方程式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这一手段后来发展成为物理、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数学的方程式是辩证法,如果数学的抽象(包括各种符号)源于人准确的、真实的感性认识和实践,那么它又是唯物的。笔者认为,医学用方程式这一手段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能促进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其次,它能帮助医学从今天的感性阶段冲破局限,产生飞跃,上升到纯理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纯理论)阶段,即理论医学阶段,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医学实践

排泄学对临床的指导(二) <wbr> <wbr>姜延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