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排泄学(三)    姜延良

(2013-07-04 13:45:14)

按:

作者在本节,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观念,人的呼吸器官除了肺以外,还有人的皮毛。经络开窍于皮毛,毛孔随肺的呼吸而呼吸。这一点很重要。肺的呼吸也就是吸纳和排泄的过程。吸入空气的氧气,吐出二氧化碳,也就是人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维持人生命特征最基本的现象。呼吸停止了,没气了,也就宣告死亡了。现代人可以用心电图变成一条直线宣告人的死亡。古人是用一条丝绵挂在人的咀鼻之上。如果丝绵垂直没有随着气息出入而飘动,然后可以发丧了。故在中医理论中气的运行占有重要地位。气功便是借运气的吐纳来锻炼身体。作者提出人的皮毛随着肺的呼吸也有吸纳和排泄的功能。经络开窍于皮毛,人的手心与脚心也具有这样的功能。那就为老人泡脚、拍掌以健身,敷贴药物在相应的穴位或者皮毛的某个部位,通过皮毛的吐纳也能治病提供依据了。一旦排泄不通畅,那么人的体内废料堆积,必然影响能量的吸收。故治病,重在排泄的通畅。它可以通过通便、利尿、发汗,使人体恢复正常的新陈代谢。作者在本节中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一些有益的案例。

——朱永嘉

 

排泄学(三)    姜延良

 

根据阴阳六行和“吸收—排泄规律”理论的推论,笔者对于肺和皮毛又有如下新的发现:经络同样开窍于皮毛,毛孔随着肺的呼吸而呼吸。所以不仅有吐泄功能,而且有吸纳之功能,肺和毛孔之间由经络沟通。手足心有穴位,也有毛孔,故手足心里也有吐泻和吸纳之功能:有汗出可见;手足敷蒜泥,次日口鼻呼吸有大蒜味,能以蒜泥之药性治肺部疾患,及将蒜泥敷于腹部阑尾位置治阑尾急性型发作常有很好的缓解效果。此外,药汤沐浴能治肺部疾患也证明毛孔有吸纳并通达至肺的功能。这在中医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夏夜脚心顶风睡容易病,但历代中医只知道肺主皮毛但不知肺何以“主皮毛”。烧伤科人工植皮手术,如果有一天能将毛孔和经络的位置对准,新皮不出汗的问题就能解决了。我们又知道了:存在于空气中的物质分子和能量,能量和物质为一体,随着毛孔吸纳功能进入人的经络——进入人体。许多病一定都是从口而入的。治病之药也未必非从口而入不可。这样我们又多了一些防病、治病的手段。排泄气态之废物也是毛孔功能。我们可以从实验中看到人的肢体置密封器皿中,虽未出汗,但有水气及固态物垢凝于器皿四壁。

肺寒:所谓受寒即此(失热量过多。中医所谓“风寒束肺”,热量不足)。1)肺脏内压下——如“风寒束肺”,进气易,出气难,肺脏壅气,甚至“寒喘”,气循进而影响血循,血循慢,以致关节痛、头痛,甚或体温偏低等。2)毛孔随肺脏呼吸而呼吸时,能量与其他物质分子渗透:吐泄少于吸纳,含热粒子运动方向:由体外向体内。畏寒。

肺热(热量过剩):——含热粒子向体内的运动。如果由于外寒而毛孔紧闭,难以泄出。1)肺脏内压大——如伤寒寒化热后,进气难,出气易,肺脏缺氧,甚者“热喘”。气循(进而影响血循)均呈缺氧状态,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气管痉挛。以致胸闷、心跳、头晕(而非痛),机体组织废物多,并且细胞液、稀释固态及液态部分带气滞部分存在于机体、经络中。正因为如此,所以后期如张仲景《伤寒论》所说转阳明证,再转承气证。2)毛孔随肺脏呼吸而呼吸时,能量与其他物质同时渗透:吐泄多于吸纳,废液在毛孔吐泄时泄出,即为汗,过剩之热也随之泄出。

身体或气温高时,易受湿、菌、病毒等侵蚀,也可人为地使药物由毛孔渗入人体(热敷、汤药浸沐等也用此理),达到治疗目的,都是运用毛孔具有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原理。人受寒(失热过多),入热室或热水浴使人体补偿而解寒皆此理也。湿生寒,运动生热,有湿而无热,湿即不易持久,反之亦然。湿和热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无论物理学、气象学、生理病理学都不例外。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我们对于中医所谓湿热证(如急性肝炎、暑日低热不适等)的治疗就有了明确的理论指导。相对而言,寒湿证少且易治,即此理。同理,寒未化热(老年阳极虚或疾病者),临床上寒燥多于燥火,当用温阳生阴之法。

张仲景对于足太阳膀胱经病症有一句名言:“有汗用桂枝,无汗禁桂枝。”桂枝属肺卫温阳药物。肺卫受寒为什么禁用桂枝?历代医家颇多争议,始终莫衷一是。但是以笔者“排泄学”观点分析,这是合乎病例和药理的:肺主皮毛,有汗是机体具有一定排泄病理功能的指征,以桂枝增加肺卫的热量(活动功能),增加肺卫排泄病邪的功能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无汗,则是机体暂时缺失排泄病邪功能的指征,而此时通常病体会启动功能性自卫免疫功能增加肺卫的热量(活动功能)而发热,或者即将发热。此时再用桂枝无异于火上加油,所以应该禁用桂枝,因热而汗,包括辛温解表发汗,多从阳脏——肺经由毛孔走(肺主皮毛)。

足太阳膀胱经病症中医向以解表法治疗,而解表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大类。无数临床病例都可以证明,辛温解表多用辛温药物发汗,排泄病邪,辛凉解表多用辛凉药物祛除病邪从阴脏——肾排泄,由由小便排出,所以辛凉解表通常不见汗。至于里证则大多须从下焦大小便排泄病邪。必须注意的是,肺主皮毛,肺是属阳的,而肾是属阴的。遇热,汗从毛孔出,遇凉,“汗”多从小便走。解表有辛热、辛凉之分,同样活血化瘀也有热化和凉化之分。

从人的机理来说,属阴的脏体活跃,则利于里证之排泄。国际报道,很多病症长至数年地进行冬眠疗法有效。笔者认为,其之所以能治疗多种疾病,其原理无非是“凉而泄”,将废排出体外。此外,冬眠疗法采取多种手段使大脑(阳)抑制,而大脑皮质(阴)相对活跃,呈现“假寐”状态。此时人体的排泄功能大于新陈、吸收功能,使机体累积之废得以陆续排出,故治多种慢性病有一定疗效。做气功、打太极能治多种慢性病,也是因为尽可能大地人为地使大脑(阳)抑制,大脑皮质(阴)相对兴奋,使积累之废得以排泄而减少。如果我们以“排泄学”的理论明确地指导临床实践,有意识,有目的,积极而有计划地采用一切手段以利于排泄,就会使治疗、医学科学得到伟大的进步。但是窃以为,上述疗法作为辅助疗法是不错的,而如果仅仅依靠上述的治疗方法治病,力度是否足够?姑且存疑。

唯物辩证法既要看到无限大的宇宙、自然界的影响,又要看到人的整体与宇宙、自然界的关系。看到阴阳六行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有机结合。“吸收—排泄规律”在临床上的应用,这些将是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在科学上的有机结合。

人体内的养料(例如女性的乳汁和血液)都是能相互转化的,由于人类的遗传性和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的作用,人类不断进化而不断促使自己适于生存和繁衍,因此,承担孕育后代的女性体质,进化成吸收养料、生产养料的功能比较旺盛,并维持随时可以启动养料供出的特性(月经),以准备在孕期和哺育期将这一部分养料育养胎儿或婴儿(故而孕期和哺育期停经)。在非哺育期一旦发生停经现象,如果不是体质极衰无养料(无血)供输出,必为过剩养料(经血)的排泄部门失职,是为病态,久久必引起全身性症状(中医称为“干血痨”,也即某些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认为曹雪芹笔下林黛玉所患的病,是为重症)。这样似乎是节约了养料,不等于额外地吸收了大量养料,不是好事吗?绝对不是!相反地谁都知道这是生了大病,如果久不治愈(即久不恢复排泄),积废成疾乃是重病。由此也足见排泄之重要以及过量吸收而排泄失职之危害。

根据“阴阳六行”理论进一步的知道现在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我们看到,生物体内的生命活力因子是一种含很大能量,由多种化学物质构成的气态的基本粒子。它的详细构造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检定。但是现在我们对于它的特性可以作大体上的肯定:1)物理功能:能吸收并释放外界的能量基本粒子,并能释放自身所具有的能量,直接或间接地促成蛋白质(氨基酸)的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2)化学运动:以其本身所含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直接与氨基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氨基酸(蛋白质)、新的能量,新的分子基本粒子,直接或间接地促成氨基酸(蛋白质)的新陈代谢运动,包括给一切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提供能量。生命运动的过程即蛋白质新陈代谢的过程,很明显,生命活力因子是生命运动的活力之源,为生命提供活力,属“气”(即阳中之阳),所以它的盛衰标志着它所司的全部或部分活力达到什么程度,即“阳”的盛衰。

作为物质因素(即“阴”的蛋白质(氨基酸)、血液等是生命运动的内因根据,而生命活动因子是生命运动外因,又是生命活力的表现。蛋白质在生命活力因子之大能量作用下,发生质的飞跃,产生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1)在把异于自身的物质,促成演变为自身之一部分予以吸收的同时,又把自身的一部分演变为异于自身的物质(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2)产生新的能量——物理的化学的,力能、热能、光能、电能……

上述运动连绵不断,无一时刻停顿地进行着。这就是蛋白质新陈代谢运动,即生命运动的本质。不同性质的生命体产生不同性质的运动,反之也然。不同性质的生命运动又产生不同性质的生命体;不同性质的阴,包括氨基酸结构形式,不同性质的酶、核酸等过渡体、触媒等,在不同性质的阴以及不同性质生命活力因子的结构形式、能量释放方式、数量等(阳)的作用下,就产生不同性质的生命运动,产生不同性质的生物体。这一基础理论,为我们有目的有选择地人工合成生命体或改造生命体提供了基础理论的钥匙;也为我们指出癌症等细胞组织器质性病变发生的原因,以及某些遗传病、传染病传染的过程;同时也为我们将癌细胞等发生器质性病变的细胞组织复原为正常细胞提供了方法即防治的原则;为一些遗传病、传染病防止提供有效方法,以及为病变的细胞组织复原为正常细胞提供了方法(即有效防治的原则)。

生命的精细胞含有一种特殊形式的生命活力因子,是以生命活力因子这一最小的阳性基本粒子,再现产生它的生命体全身型本质(“最大独立个体”整体特性)的特殊形式;卵细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蛋白质,是以蛋白质(氨基酸)这一最小的阴性基本粒子,再现产生它的生物体全身型本质(“最大独立个体”整体特性)的特殊形式。这个“最大”和“最小”的东西是对立统一、合二为一的辩证关系。除了生命活力因子对蛋白质(氨基酸)的作用之外,卵细胞受精细胞的作用(阴阳“结合”,合二为一)后,发生质变,所产生的新陈代谢运动是生命体全身型本质的新陈代谢运动,即全身型的生命运动。于是新的最大独立个体产生——胚胎形成。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能指导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

生命的运动需要吸收能量,吸收养料,然后必须严重指出:加速生命向死亡方向发展的内因,正是过剩而不能排泄的能量、过剩而不能排泄的养料等废物,以及因七情六欲或者伤、病等各种各样原因造成的积废没有得到充分的排泄。这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现代慢性病的病因十有八九在于此。不懂得这一点,医学和保健在实践中就站不高,看不到共性,找不到普遍规律,徘徊在许多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许多中医靠搜罗方药的“瞎子摸象”式的医学实践之中。

脱氧核糖核酸(DNA)从何而来?怎会有许许多多种密码?这些密码又怎样使氨基酸结构形式发生不同?DNA在生物体内起什么作用?(物理的?化学的?……)它本身主要性质是属阴(物质性)还是属阳(能量性)?分子生物学都为给予应有的研究。

西医学以脑为人体之首府;中医学以肾为人体之首府,各执一极端,殊不知一阴一阳,肾为物质基础,脑为上层建筑,乃对立统一,缺一不可的。而同时,在通常的情况下,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肾是决定的因素(很多时候脑从肾:攻补用人参、黄芪、甘露醇、山梨醇等对脑所以起作用)。中医经典理论:“通阳不在于壮阳,而在于利水。”西医用甘露醇、山梨醇等利水药物治脑,都在临床证实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但也必须肯定脑对肾的反作用。

如果我们结合“阴阳六行说”“排泄学”来细细品评《脾胃论》(晋代李东垣著)《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辩》《叶天士医集》《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相信对“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会有认识上的飞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