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吹牛大赛大奖重归故乡 (朱刚转载并说明)
(2012-01-10 09:11:50)
标签:
杂谈 |
阿刚说明:
我们家的博客最近火药味很重,左右两派的阶级斗争已经达到了你死我活的生死关口。面对着血流成海老老作孽吧啦才谷吧啦的革命战场,为了挑拨离间,给还勉强活着的大家再继续加把劲,煽动仇恨情绪,火上浇油,阿刚转发一篇去年12月5日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请各位拜读。另外,一辈子从不撒谎,憨厚老实得连肚皮眼都一起翻开来的阿刚,如果心情确实稍有好转或者还算可以的话,有可能在下周发表一篇吹大牛的博文。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只因为争强好胜的阿刚就是喜欢跟那位英国农夫名叫约翰·格雷厄姆的世界吹牛大王比试PK一下,看一看究竟谁比谁吹牛吹得更牛…
特此隆重预告,敬请网友届时关注。
《华尔街日报》
2011年 12月 05日 07:18
11月17日,在英国坎布里亚郡(Cumbria)小村庄斯坦顿桥(Stanton
Bridge)的一间酒吧里,格伦•博伊兰(Glen
Boylan)正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这是英国人常干的事情。今年46岁的博伊兰在附近一家核电厂工作,他讲的是一位碰巧路过的好心人──查尔斯王子──分给他一块蛋黄酱花生酱三明治的故事。
不过,这晚讲的故事可不是普通的酒吧玩笑。博伊兰是在布里奇酒馆(Bridge Inn)参加世界吹牛大赛(World's Biggest
Liar
competition)──这座村子一年一度的吹牛庆典。参赛者的离奇故事将根据想象力、表现力和厚脸皮程度来接受评分。
但近年来,这项比赛大受欢迎,吸引了更多参赛者从外乡来到坎布里亚,这里位于英国西北部,是英国最偏远的地区之一。这导致了一个让坎布里亚人难堪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吹牛冠军来自于英国其他地区,甚至是世界其他地区。
马克•萨姆森(Mark
Samson)说,“比赛欢迎来自任何地方的参赛者──进来编个故事──我们只是不欢迎他们得奖。”他是一位失业的建筑工人,是来为本地哥们儿博伊兰助威的。
Charlie Hedley
当地的农民约翰•格雷厄姆曾七次获得吹牛大赛的冠军。他说 ,外地人把这项比赛变成了职业化喜剧秀。
坎布里亚不是唯一试图保护当地习俗免受外部世界入侵的地方。很少有国家像英国人这样喜欢搞稀奇古怪的比赛。在英国各地,有蜗牛赛跑比赛、沼泽浮潜比赛、掰脚趾大赛,还有世界鬼脸大赛──在这个比赛中,参赛者比的是谁能扭曲面孔,做出最奇怪可笑的表情。
但发源于这些曾与世隔绝的村庄的比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有时还被搞得很商业化,这让当地人担心它们与本地传统渐行渐远。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布洛克沃思镇(Brockworth)有一项历史悠久的“滚奶酪比赛”,在这项比赛中,参赛者要追逐一块从陡峭的草坡上滚下的8磅重的奶酪。但近年来,这项有200年历史的赛事开始收取约30美元的参赛费,有些人认为这等于敲诈而抗议,组织者受到威胁和谴责,最近两年的“官方”比赛也被取消。
英国中部小镇阿斯伯尔(Ashborne)皇家忏悔节足球赛(Royal Shrovetide Football
Match)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加入,这是一项为期两天的半橄榄球半足球混战狂欢,它没有什么规则,整个小镇都是它的赛场。但从12世纪起,这里一直不欢迎外地人参加这项小镇南北双方的对抗赛。
开始于19世纪的吹牛大赛是为了纪念当地的酒吧老板威尔•里特森(Will
Ritson),他的著名牛皮包括大萝卜的故事,他号称那些萝卜长得巨大无比,当地农民把它们挖空,做成了牛棚。传说一位高级神职人员站起身说他从未说过谎后赢得了大奖──有些人怀疑这个故事本身也是谎言。
2005年,全球化的威胁降临斯坦顿桥。当年,一位叫阿布里•克鲁格(Abrie
Kruger)的南非人赢得了比赛。自此以后,陆续有外地人赢得比赛。在克鲁格夺魁以后,观众们齐声唱起英国爱国歌曲“统治吧,不列颠尼亚!”(Rule,
Britannia)。
然后,在2006年,伦敦喜剧演员休•珀金斯(Sue
Perkins)凭借肠胃胀气的羊导致臭氧层破洞的故事赢得比赛。珀金斯获胜后被喝倒彩,但他反驳道,“如果他们想叫它世界吹牛大赛,那就得允许全世界的人参赛。”
今年,有六个坎布里亚人和五个外来者齐聚坎布里亚参加比赛。坎布里亚是一处风景如画的山区,比阿特丽斯•波特(Beatrix
Potter)笔下的彼得兔故事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醉人诗篇都是诞生于此地。
第一位外地参赛者是丽贝卡•珀维斯(Rebecca
Purves),她是来自英格兰西南部切尔滕纳姆市(Cheltenham)的一位经济学家。她说,“女人不会说谎,也从不说谎。”然后她编了一个关于购物和错误价签的故事。
给珀维斯的微弱掌声很快就被欢迎约翰•格雷厄姆(John
Graham)的大声欢呼取代,他是当地的农民,曾七次获得这项吹牛大赛的冠军。这位自封为“吹牛大王约翰”的人一共参加了24场吹牛比赛,他说他的“谎话已经用尽”,但随后他便讲了一个故事,说他曾和海鸥一起飞翔,和鲑鱼一起游泳,并射中一只他错以为是鬼魂的猪。
对博伊兰来说,与格雷厄姆同台比赛是种荣幸。他后来对格雷厄姆说,“你教会了我吹牛。”他说,他在观看格雷厄姆的表演时学会了吹牛的诀窍。
格雷厄姆认为,当外地人把这项比赛变成职业化喜剧秀,而不是传统上“善良诚恳”的吹牛大赛时,它就已经变了味。他说,“他们是喜剧演员,不是吹牛大王。”他的指甲缝中还残留着白天耕作留下的泥土。
两届比赛获胜者霍华德•克里斯蒂(Howard
Christie)是当地的地主,他对吹牛大赛传统的逝去深感痛惜,并认为像格雷厄姆这种带有浓重当地口音的选手不讨评委喜欢,评委们想要选手说广播腔,以提高比赛对坎布里亚以外地区的吸引力。
约翰•杰克逊(John Jackson)是当地市长,也是七位评委之一,他否认评审中有偏向。他说,“我只是选出最好的谎话。”
苏格兰人迈克尔•奥罗克(Michael
O'Rourke)的段子──科学家们试图消除“产生”红发的“姜黄基因”──被指抄袭自英国某位著名喜剧演员的段子,这引发了更多争议。奥罗克说,“这是谎言。”
接下来轮到博伊兰了。他的头发支楞着,衬衫汗津津的。他说,“你们不会相信这个的。”然后他讲了个故事,说在一次蜗牛赛跑中,查尔斯王子建议他把蜗牛壳取下来,好让蜗牛更具流线型,他照做了,但还是输了比赛输光了所有的钱。博伊兰说,当这位英国王位继承人发现他饥肠辘辘、身无分文时,出于同情,把自己的午餐──蛋黄酱花生酱三明治──分了一些给他吃。
当评委们进行商议时,博伊兰被兴高采烈的支持者团团围住。萨姆森嘴里反复唱着“它回家了,它回家了!”调子模仿的是一首英国足球歌曲,这首歌哀叹英国身为足球诞生国,最近却鲜有胜绩。
当评委们回来时,热闹的人群安静下来,整个地区的希望都系于主持人手中的那张纸。结果是个好消息:博伊兰夺得冠军,他的坎布里亚同乡夺得了银奖和铜奖。有人喊道,“坎布里亚大获全胜!”
事后,博伊兰望着银闪闪的大奖杯,百感交集。他说,“它回到坎布里亚,回到它的家了。这里是世界上最棒吹牛大王的家乡。”
奥罗克这边的人可不这么想。格拉斯哥(Glasgow)建筑工人科林•奥布赖恩(Colin
O'Brien)说,奥罗克“没有得奖只是因为他是苏格兰人。不这么说的人都是说谎。”
ALISTAIR MACDONALD
此文网址:
http://cn.wsj.com/gb/20111205/ahd072106.asp?source=Up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