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云医生谈养生 王绍玺
(2010-12-19 15:00:37)
标签:
杂谈 |
按:
朱永嘉
俞云医生谈养生
王绍玺
俞云医生曾赠给我他编撰的《预防医学养生》(未定稿)一书,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使我得益极大。养生,不神秘,不复杂,也不必多花钱,简便易行,持之以恒,必有效果。以下几个方面就是根据他的文稿和几次有关养生问题之谈话综合整理成稿。
一、气的养生
讲养生,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营养品。其实,人最重要的是气,几分钟没有气,就活不下去,所以中医特别强调养气。气功就是中医养气的重要方法。但学气功,需专家指导,学好不易,学不好,非但无效,还有害处。所以,一般人养气,就是要经常进行深呼吸,促进气血循环。呼吸的主要器官是肺,一辈子只用到10%。深呼吸,可以把肺的利用率提高到20%,就能有效达到气的养生,延长寿命。
深呼吸要注意几个要领:
1、速度要慢,要自然。深呼吸10次左右,停顿一下,再次深呼吸。这样变换几次,就可以了。
2、姿势可以因地制宜,散步,站立、静坐,乃至在草坪上,沙滩上仰卧,都可以深呼吸。
3、进行深呼吸,选择地点很重要。在家里,在办公室休息时,如果空气流通,比较清新,就可以进行。花木茂盛的公园、林地、湿地,空气清新,更适合进行深呼吸。如果有条件到海边、山林去度假旅游,更应多进行深呼吸。这些地方,不但空气清新,而且空气中含有较多的对人体极有益处的负离子。在这种地方住一个星期,顶得上在中等空气质量的城市几个星期的深呼吸。由于空气质量对人的健康关系极大,空气污浊的地方,人太多的地方,不要深呼吸。
4、深呼吸的时间也有讲究,烈日当空,寒风凛冽,雨雪纷飞,大雾弥漫,都不宜在室外深呼吸。由于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是,白天吸收碳酸气,排出氧气,夜晚则相反,所以,凌晨、入夜,不宜到森林、花园深呼吸。
另外,中医认为,人体有阴虚、阳虚之别。如果阳虚,应多晒太阳,可以双臂上举,手心对着太阳,但不要晒头。这时,就会感到有一股气从掌心进入体内,经常练习就会起到补阳气的作用。滋阴,则是用上述同样的姿势面对月亮练习。身体的阴阳,要请有经验的中医鉴别。
二、水的养生
水,也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婴儿时期,身体的水分含量约占体重的70%,随着年龄增长,水的含量逐渐减少,到年老去世前,除患水肿病者,体内水的含量只有约45%。体内有适量的水分,不但能促进新陈代谢,保持机体活力,还可将废物排出,是重要的养生之道。
补充水分的方式很多,吃饭喝汤,喝各种饮料,吃多水分的水果,都可补充一定量的水分。但喝饮料、吃水果,都不能代替喝水。而且许多种饮料中都含有色素及防腐剂,对人体无益。
每天喝多少水比较恰当?前几年,有个日本人说每天应喝8杯水,并在中国风行一时。其实,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不同,年龄、体质与从事的工作性质都不一样,很难定个统一的标准。8杯,很不科学。大致上说,轻体力劳动及脑力劳动者,又有喝茶习惯,每天再喝2——3杯水就可以了,其中早上喝一杯,可以补充一夜消耗的水分;夜里起来,喝几口温开水,润润喉咙,也有助睡眠。
水有很多种。优质泉水最好,含多种身体需要的矿物质,有益健康。无污染地区的天落水(雨水)、雪水也很好,但要经沉淀,去除杂质。《红楼梦》中说,妙玉用从梅花上收取的雪,融化后煮沸泡茶,招待贾宝玉等人,很有道理,但这些都远非处处皆有,人人能得。现在城市里盛行的“纯净水”,能源、资源消耗大,饮用覆盖面并不大,而且有的品种比自来水优越不了多少。其实,已经符合饮用标准的自来水,尽可煮沸后饮用,对人体有益而无害,无需费财费力他求。
人不仅体内需要水,皮肤也需要水。缺乏水分,皮肤会干燥,毛孔阻塞,影响汗液携废物外排。经常洗澡,不但可保持清洁,还可滋润皮肤。洗手时,顺便把脸弄湿,可使面部更加光洁。
三、食的养生
“民以食为天”,食的学问很大,食的种类很多,食的文化传统和地域习俗也有很大差别。在今天,因缺食而生病者极少,因饮食过量及烹饪不当而损害健康者却不在少数。所以,饮食合理,习惯良好,是重要的养生之道。现在,讲饮食养生的书刊很多,鱼龙混杂,甚至有打着名医、专家招牌大讲“秘方”的骗子,阅读时莫忘分析、慎用其“秘方”,以防上当。
这里主要对中老年朋友,讲一讲饮食养生的要点。
1、不要偏食。各种谷类、蔬菜、水果,都含有人体所需的不同营养成分,每样都吃一点,有利于身体的营养均衡。偏食,会造成营养不均衡,影响健康。不过,患有某些疾病的人,要注意选择,如糖尿病患者要慎食含糖量高的水果,米、面等主食也要限量;甲状腺病人,有的体内缺碘可多吃些含碘量高的水产品及蔬菜,有的恰好相反,应尽量少吃这类食品。民间有“吃啥补啥”的说法,如吃肝补肝,吃肾补肾等,虽缺科学论证,但这些食品确实很有营养,只是胆固醇含量都很高,体内胆固醇偏高者不宜多吃。
2、不要暴饮暴食。逢年过节,朋友聚会,以及其他喜庆活动,总要备办丰盛的美味佳肴,主人会热情相劝,兴致高的与席者更可能斗酒比吃,不醉不休。
亲情、友情可贵,贵在情感交流,而不是损害健康的暴食豪饮。中老年人参加这种聚会,饮食一定要有节制。即使是平时的一日三餐,也应改变求饱贪多的旧习,尤其晚餐,除夜间工作者,八分饱足矣。
3、不追求“口福”。现在,各城市都有美食街,宫廷御膳、奇禽异兽、水陆八珍是最扎眼的招牌菜肴。营养价值都是有的,但并不特别。如价格昂贵的燕窝、鱼翅,是因稀缺难得而珍贵,并非营养特别丰富,而且取鱼翅杀鲨鱼,破坏海洋生态。吃蛇吃蛙也破坏生态。其实普通的禽蛋鱼肉,足可提供人体对脂肪蛋白的需要。相比较而言,儿童、少年正在长身体,可以多吃一点,但吃多了变成小胖墩,影响健康。现在,中青年人群中多发高血压、糖尿病,也和多吃荤菜有关。中老年人停止发育,消耗减少,饮食安排更应少荤多素,千万别贪口福。
4、不迷恋滋味。饭菜自然应当合口,但合口要讲究清淡,而不要追求重味。要严格控制饭菜中的盐、糖和油。据调查,我国大多数地区每天摄入盐10克,是高血压病多发的重要原因。而中国人每天的盐摄入量,以5克为宜,这既指烧菜用的盐,还包括酱油、酱菜、豆腐乳及腌制品、咸食(如菜包、咸蛋)中的盐。
糖摄入多,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还可引起多种疾病。要控制糖的摄入量,糖果、甜点、含糖量高的水果,都要少吃,中老年人尤应自控,血糖低者除外。
油,也是饮食的重要控制对象。做菜,尽可能清炖、清蒸、不重油煎炸,油炸、油煎、油氽食物,尽量少吃。
总之,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年纪越大越应如此。不少老年人的长寿经验是“管住嘴”,很有道理。
这里顺便介绍一个养生窍门:闭嘴时用舌头舔上颚。这时会分泌口水,当口水充满口腔时,就慢慢咽下。这个动作源于道教的圣水功。科学研究发现,吃东西时分泌的口水,含有酶和多种微量元素,能助消化,也能健身。但不吃东西时分泌的口水,所含酶及微量元素,比吃东西时要多得多。所以,平时舌舔上颚,分泌口水,极有益于养生,且可预防糖尿病,轻的糖尿病可用此法当好。
还有一个小窍门:收缩肛门,每次收缩10——30次,每天做2——3次,可以疏通任脉、督脉,使体内的气向上,如果气向下,人就容易软下来。经常做这个动作,可以预防痔疮,已生痔疮也会好起来。但便秘的人,需先治好便秘再收缩肛门。
四、心态及情绪的养生
人有七情,中医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儒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稍有不同。七情,一般属于生理活动范围,任何一情活动过度,都可导致内脏功能失常、气血不调而发生疾病,特别过度者更会导致猝死。宠辱不惊,欢乐有度,忧伤有节,学会控制七情,保持平和心态,可以延年益寿,有病也可以减轻病痛,使病情好转。遇到激烈刺激,完全保持心态平和并非易事,若能及时进行心理调整,使过激的情绪较快地平复下来,就对身体不会有大的伤害。
心态、情绪影响健康,现代科学已经发现,和情绪过度时体内会分泌应激物质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太专业,还是举几个通俗的例子。如《三国演义》中,周瑜被诸葛亮“三气”,突发心脏病,尚未平复的箭伤也因暴怒而裂开,无救而死。张飞在当阳桥大吼一声,如惊天炸雷,曹操的一名将军惊吓而死。刘备伐吴,在夷陵被火烧连营,惨败回到白帝城,愤愧生病,不久死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也极多。汶川大地震时,有人因天崩地裂的巨震而陷于惊恐之中,难以正常生活;有人因瞬间家毁人亡而悲痛欲绝,难以应对巨变。一个个心理辅导救援小组,帮他们调整心态,起了重要作用。大喜过度,也会致病甚至送命。有的本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打牌时一直输,心中压抑,突然和了个满贯,因过度兴奋而猝死于牌桌上面。这种悲剧屡见报端。
大灾临头,如果有好的心态就能挺起腰杆,勇对灾害,战而胜之。汶川大地震中的绝大多数灾民如今过上比灾前更好的生活,除八方支援外,他们的良好心态,也起了很大作用。身患重病,如果有良好心态,就可以延长寿命,甚至完全康复。笔者所在社区的一个癌症俱乐部中,据调查,凡心态良好者,都远远超过了医生诊定的存活期,其中一些人多次复查,已完全康复。
心态情绪良好,为什么能够治病?身患重病之后,有个良好心态,可以克服恐惧悲观情绪,不消沉、不烦躁,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这就可以吃得下,休息得好,便能增加体力,并充分调动体内的抗病因素,逐渐战胜疾病。
怎样保持良好心态?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科学的理念。灾祸既已降临,疾病已经上身,先要有辩证的认识:恐惧、忧愁、消极悲观,结果是听任灾祸作恶。相反,镇定下来,积极寻找应对策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就可能转危为安,否极泰来。
2、要树立与灾祸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俗话说,两军相逢勇者胜。有了勇气和信心,就会精神振奋,吃好睡好,增加自身的抵抗能力,身体固有的应激因素也会充分调动起来,使疾患转危为安。关羽刮骨疗毒,没有麻药,一般人承受不了,他却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气应对,医生得以顺利进行手术,治好入骨的箭毒。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有时,饮食有节,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健身活动。不要断绝与好友的交往,不盲目进补,也不要轻信江湖郎中的“秘药”、“秘方”。
五、健身活动养生
健身活动,是对身体的后天投资,投资多,科学合理,收益就多。
什么样的健身活动是科学合理的?各人的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生活环境及身体条件、性格爱好都不一样,各种健身活动都对身心有益,难以有个统一的规定,这里只对青壮年和中老年朋友分别提一些健身活动的建议。
(一)对青壮年朋友的建议
青年人身体发育刚刚成熟,充满活力。中年人的身体也仍有较充分的先天资本,精力充沛。游泳、长跑、骑车、登山、漂流、拳击、打球等,都很适合这个年龄段的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环境条件,选择其中的几项健身。但要注意:
1、不要自感身强力壮而忽视体育活动。没有体育活动的后天投资,强壮的身体就会因工作消耗而透支,身体衰弱。
2、不能用营养品代替体育活动。营养品虽能补充人体的营养,但体育锻炼才能活筋炼骨,增强肌肉的力量,并能促进营养品的吸收。
3、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体育锻炼,持之以恒,才有效果。
4、不能满足于健身房里的锻炼,而应抽出一定时间,到室外活动。室外空气清新,接触大自然,对身体更有益。
(二)对中、老年朋友的建议
人到中年,身体开始衰老,已不适合进行激烈的强度大的体育活动,而应进行适合中老年的体育活动,如打太极拳、练功十八法、拐杖操,学习书法绘画等。但最简便又有效的,是到空气清新的地方散步三刻钟到一小时。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散步时间活动四肢,扭扭腰部与头颈,或快走慢走交替前进,做做深呼吸,效果更好。高龄老人只是慢走就可以了。
闲聊是中老年人活动身心的好办法,老同事、老朋友、老邻居聚在一起,回忆往日趣事,议论天下大事,交流生活经验和养生之道,吐吐愤闷,集体排解,幽默一下,共同大笑……在聊天中互相沟通,加深友情,增加知识,更可以消解老年人常见的孤独寂寞,有益身心健康。有人说老年人的闲聊是“话疗”,很有道理。但要注意,闲聊时不能口无遮拦,互揭隐私,恶语伤人,也莫散布荒诞不经的流言。
下棋打牌,也是老年人喜爱的消闲活动,但不宜迷恋久坐,以免影响气血流通,损伤身体。
最后,再对关心养生的老年朋友讲几句话。人有老年,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但养生得法,可以延年益寿,多活十到二十年。
人到老年,肌体开始老化,和中年时期已经不同,不宜再像中青年那样,担负繁重工作,从事激烈活动,争强好胜。而应根据老年的特点,科学安排生活,事事悠着点。
人老心不能老。人到老年,距离人生的终极还有很长的路可走,可以从容安度晚年。这个“安度”,不是安静不动,而是平安,学习老年养生,安神强身,做个健康快乐的老年人。心不衰老,积极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肌体的衰老就会缓慢得多。
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和古代相比,已经有了巨变。现在是,七十小弟弟,八十有活力,九十多来西,百岁寿星不稀奇。希望老年朋友科学养生,延年益寿,平安跨入百岁寿星行列,把百岁寿星变为人类寿命的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