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 明代分封宗藩制度之设计及实施的结果(中) 朱永嘉

(2010-09-20 09:27:00)
标签:

杂谈

明代宗藩分封制度的后果

(一)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公元一三九九年),周、代、湘、齐、岷五王相继以罪废,建文帝的策略是柿子拣软的吃,不是擒贼先擒王。诸王中最危险的是燕王朱棣,于是燕王在是年七月便带兵而反,师名“靖难”,起兵的根据便是指名齐泰与黄子澄为朝廷之奸臣,此话在《明祖训》上的根据便是“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从朝廷这一方如何应对上,《明史·齐泰传》载:“事闻,泰请削燕属籍,声罪致讨。或难之,泰曰:‘明其为贼,敌乃可克。’遂定议伐燕,布告天下。”齐泰这样建议朱允炆也有根据,《皇明祖训》上也讲到诸王“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异谋,自家不和,外人窥觑,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倾朝廷而累身己也。若朝廷之失,因有此祸,若王之失,亦有此祸”。这话虽是两面都说了,双方都能各取所需而指责对方,这就不是坐下来议论沟通,如何“各守祖宗成法,勿失亲亲之义”的办法来协调双方的关系,最终只能兵戎相见,以战场的胜负来决定成败了。“靖难之役”以燕王打败朱允炆而结束,燕王军队进入应天以后,朝廷固然有一部分人出迎朱棣,但许多官员并不认可燕王朱棣的作为,这从《明史纪事本末·壬午殉难》中,方孝孺与朱标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根据《明祖训》朱棣理亏,当时朱棣想找方孝孺来为自己起草即位的诏书,把方孝孺从狱中放出来,在殿陛相见。

文皇谕曰:“我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文皇曰:“伊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文皇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文皇降榻劳曰:“此朕家事耳!先生毋过劳苦。”左右援笔札,又曰:“诏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孺大批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文皇大声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声愈厉。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收其朋友门生。每收一人,辄示孝孺,孝孺不一顾,乃尽杀之,然后出孝孺,磔之聚宝门外。孝孺慷慨就戮,为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时年四十六。

从这一大段文字可以看到方孝孺还是浩然正气,理亏的是明成祖朱棣,因为祖训上并不允许诸王逆弑天子,在驱除朝中奸臣恶逆之后,仍应“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依照嫡长子继承制,怎么也轮不到他第四子即帝位,依兄终弟及,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位序皆在其前。从朱棣与方孝孺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在道理上朱棣是句句理亏,而方孝孺则气贯长虹,朱棣只能以残酷的屠杀来压倒对方。方孝孺被灭十族,祸连朋友门生,则为前所未有。《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条,载燕王进宫时,“清宫三日,诸宫人、女官、内官多诛死。惟得罪于建文者乃得留。”此书作者谷应泰在《壬午之难》的结尾,总结这次屠杀之酷烈,其云:“文皇甫入清宫,即加罗织,始而募悬赏格,继且穷治党与,一士秉贞,则袒免并及,一人厉操,则里落为墟,虽温舒之同时五族,张俭之祸及万家,不足比也。乃若受戮之最惨者,方孝孺之党,坐死者八百七十人;邹瑾之案,诛戮者四百四十人;练子宁之狱,弃市者一百五十人;陈迪之党,杖戍者一百八十人;司中之系,姻娅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狱,全家抄提者二百十七人;董镛之逮,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以及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魏冕、王度、卢元质之徒,多者三族,少者一族也。又若赴义之最烈者,铁铉之尸还反背,景清之死犹犯驾。就义之最洁者,教授之明伦恸哭,樵夫之自投东湖,若此之俦,则又未易更仆数也。”今读此《壬午殉难》之全文,一方面可以见到当时士大夫之气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成祖为争夺帝位之暴虐无道,同时也可看到这场大屠杀之惨烈。胡广当时是与解缙一起在南京迎成祖朱棣的几个人之一,后来成为成祖身边的内阁大学士,到了明成祖晚年,他奔母丧还朝,“帝问百姓安否?对曰:‘安,但郡县穷治建文时奸党,株及支族,为民厉。’帝纳其言。”(《明史·胡广传》)这句话已是永乐十四、五年的事,可见那时各地都还有因建文事被株连者,再被追究,成为地方不安定的因素。所以把国事与家事搅和在一起,最终必然导致悲剧之反复不断。

 

(二)汉王、安化王、宁王的三次变乱

靖难之役既然开了先例,当然不能禁绝后来之仿效者。如朱棣的儿子汉王高煦当然也想仿照父亲的榜样,起兵以诛奸佞为借口,夺他侄子明宣宗的皇位。宣宗带兵亲征,朱高煦兵败被擒。这次与高煦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戍边者一千五百余人,迁口外者七百二十七人,实际上也是株连了一大片,规模比靖难之役小一些。武宗正德时,还有宁夏安化王寘鐇之叛,这次安化王起兵的借口也是以诛朝中奸臣刘瑾为口实,而宦官刘瑾也确是在武宗身边擅权的奸佞小人,做的坏事不少,故安化王起兵的檄文数刘瑾诸罪状,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也确实是一个荒唐的少年皇帝,寘鐇起兵是在正德五年(公元一五一〇年)的四月,至五月,命泾阳伯神英充总兵官,太监张永总督军务,右都御史杨一清为提督,率京营兵讨伐寘鐇。实际上没有真正动用京营的军队,张永与杨一清直接去宁夏安抚当地军民,寘鐇很快就垮了,被械送京师。这一次吸取前两次的教训,打击面便缩小了,没有在宁夏造成太大的祸害。张永回到京师,设法使武宗除了刘瑾。到了武宗正德十四年(公元一五一九年)六月,又爆发了在江西宁王在南昌起兵作乱,其起兵的借口是“太后有密旨,令我起兵入朝监国”,这个理由当然不能成立。当时宁王宸濠带了军队沿江而攻安庆,希望东下南京。而王守仁带了军队自赣南趋南昌,抄了宁王的后路。宸濠只能解安庆围,还师江西,被王守仁所败。宸濠被擒,荒唐的是,武宗下诏亲征,要王守仁把宸濠放了,让武宗自己与宸濠来决战,视战争若儿戏。王守仁没有听从,武宗抵南京时,王守仁把宸濠交给宦官张永,把宸濠押至南京。武宗在南京,穿军服,列俘于前,作凯旋回师的仪式。纵观这几次藩王起兵的事前,朱元璋的《明祖训》并没有达到使诸王藩服以“外卫边陲,内资夹辅”的期望,制度的设计只能顺应事物运行自身的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结果只能让子孙后代自食苦果。(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