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1406
海峡健康导报 本报记者 周曼翎
下肢静脉曲张在周围人群中并不少见,但如果患者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或者反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者产后女性下肢水肿或静脉曲张进行性加重,那就很有可能患上了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福建省立医院基本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林强提醒,教师、售货员、外科医师、交警、孕妇等是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危人群,要注意加强腿部护理。如果腿上出现粗大“青筋”,迂曲突出,应立即到医院进行诊断。
未重视产后静脉曲张
依姆患上“老烂腿”
近日,福州一名患上“老烂腿”的张女士前来省立医院基本外科就诊。原来,52岁的张女士在年轻时就患上了静脉曲张症——产后静脉曲张加重。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张女士未曾在意导致错过了早期治疗时机,到晚年竟发展成为“老烂腿”。3年前出现足靴区破溃,伴疼痛、渗液,静脉曲张逐年加重并出现患肢酸胀、水肿,小腿处色素沉着,瘙痒,这严重影响了张女士的日常生活。
为此,张女士做了两次静脉曲张手术,但每次术后没多久病情就会复发。中药、西药吃了许多,偏方、验方也用了不少,就是不见效果。后来张女士经过下肢深静脉造影,才查明了病因:原来自己患上了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对于这种病的治疗,传统的方法需要开腹手术,伤口约有10-20厘米。此次,张女士在省立医院基本外科接受了血管腔内介入与开放手术联合治疗,手术的创口只有一个针眼大小。术后,张依姆的静脉曲张症状明显减轻,溃疡处渗液减少。上个月,她的溃疡完全愈合,终于摆脱了“老烂腿”。
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病,确切地说,静脉曲张是一种临床症状。”林强主任医师介绍,目前多种疾病均可表现为静脉曲张,比如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交通支静脉返流、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等等。对于静脉曲张的治疗需要先通过下肢深静脉造影明确具体病因后,再“因病施治”。
林强主任医师解释,所谓的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又称Cockett综合症。右髂动脉骑跨左髂静脉,以及第5腰椎前凸等因素是造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主要原因。由于髂静脉位置较深,加上肠道气体的干扰,一般B超很难诊断。而且大部分医生对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缺乏认识,临床上往往漏诊或误诊。这类病人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静脉手术,术后复发率高,同时容易并发深静脉血栓。
“该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左下肢水肿、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等,孕妇要尤为注意。由于孕期不断长大的胎儿会加剧髂静脉的受压程度,并可能引起静脉腔内的粘连,所以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血管外科专业硕士王沆主治医师补充道。
只有症状明显者才需要手术干预
对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治疗,传统的方法需要开腹进行缓解压迫术或动脉移位术,以解决局部压迫,手术创伤大且多数手术疗效并不令人满意。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通过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与传统手术相比有着通畅率高、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当然,不是所有的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都需要手术治疗。研究表明,正常人群中大约80%-90%存在髂静脉压迫,但其中只有1%-5%表现出相应的慢性静脉疾病的临床症状。只有症状明显者才需要手术干预,对于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患者可给予保守治疗,如抬高患肢(晚上睡觉时在脚部垫一个枕头)、避免久坐久站、穿循序减压弹力袜等等。
专家简介>>
林强,福建省立医院基本外科主任、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擅长甲状(旁)腺疾病、肿瘤,乳腺增生、乳腺良性和恶性肿瘤,胰腺炎,胰腺癌,内分泌肿瘤,腹部疝及周围血管疾病,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擅长甲状腺、乳腺的微创治疗,小切口内镜下、带光源拉勾下甲状腺手术和经胸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共开展500余例,乳腺癌的保乳手术和小切口带光源拉勾下(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也开展了200余例。1996—1999年参加援博茨瓦纳医疗队,有丰富治疗艾滋病人急腹症的经验。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
科室名片>>
省立医院基本外科续源于原省立医院普外科,自成立以来科室蓬勃发展,在甲状腺疾病腔镜微创治疗、多功能保留的甲状腺癌根治、乳腺癌的规范化治疗、腹膜前入路腹股沟疝修补等诊疗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居省内领先地位。
近年来,基本外科更是致力于开拓周围血管疾病的诊疗。目前科室开展的周围血管疾病诊疗项目包括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腔镜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血管腔内介入与开放手术联合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糖尿病足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介入治疗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