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期也会听力障碍

(2011-08-18 11:15:37)
标签:

杂谈

P18206  海峡健康导报  本报记者 林喜芳

   “一些患儿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但到幼儿期却出现听力障碍,这是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叶胜难提醒,除了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平时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听力是否正常。如果在哪个年龄段发现孩子的反应不相符,就应该对孩子是否有听力障碍产生怀疑,并及早到正规医院确诊治疗。

专家简介>>

     叶胜难,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福建省耳鼻咽喉研究所副所长、福建省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福建省耳鼻咽喉科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听力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入选福建省人事厅百千万人才、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人选。历年来以耳科疾病及手术为主攻方向,对耳显微手术有很深的造诣。主持临床听力学工作,开展耳聋防治及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科室名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是福建省首批重点专科之一、福建省科技厅重点扶持的优先发展学科、三级甲等医院的重点学科、福建省精品课程、福建医大重点建设专科、国家药品临床实验基地、福建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福建省耳鼻咽喉研究所挂靠单位及福建省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在耳聋、耳鼻咽喉肿瘤、颅底及侧颅底病变等诊治方面达国内领先水平,率先在福建省开展人工耳蜗植入、眩晕诊治,并处于国内领先。

定期检查:感冒引起的听力问题需及时就诊

   “医生,孩子出生时听力没问题,为什么现在到了4岁会出现听力障碍呢?”门诊中,不少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而这个孩子可能就患有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度比较高,但也不能觉得筛查通过了,就忽略对孩子听力的观察。”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是指多数患者出生时听力正常,耳聋多在婴幼儿期出现,表现为渐进性和波动性的听力下降,也有直到十几岁时才出现渐进性的感音神经性聋,也有少数患者的听力下降出现在青春期或成年以后。耳聋多为双侧,可以从轻度到极重度,严重者可有言语障碍。

   “如果很小的头部外伤、感冒等就引起了儿童明显的听力损失,一定要及时就医,请医生检查是否存在前庭水管扩大的问题。”叶胜难说,对儿童的听力损伤,必须要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听力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各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靠的CT和MRI检查是此病诊断的关键。

    她强调,虽然目前没有根治大前庭导水管的办法,但早期确诊、积极防治对于防止听力的进一步下降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因此,要做到定期检查听力,确诊的患者一旦突然出现听力下降,应积极选用合理的药物治疗,不能等待自然恢复。

早期干预:让患儿聋而不哑

    “一听说有可能耳聋,许多家长常常为此深感绝望。”对此,叶胜难特别指出,早期发现小儿耳聋并采取适当的康复措施,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她说,及早干预治疗,才能争取做到“聋而不哑”。听力损害的程度是达到中重度以上,只要在6个月龄前被发现,而且儿童的认知能力正常,经过医学干预和康复治疗后,语言能力基本上能达到接近听力正常的孩子的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叶胜难强调,若孩子被确诊为先天性听力障碍,最好在6个月龄内找专业人员为孩子验配助听器。有些家长会存有这样的疑虑:孩子还是个婴儿,又不会开口说话,我怎么知道孩子配上助听器后的效果呢?她表示,为婴儿验配助听器后对其助听效果在短期内难以作出主观评估,这的确成为了助听器验配中的一个难题。正因如此,她呼吁家长应当带孩子前往正规机构进行验配和定期调试。

人工耳蜗:助重度聋儿重建听力

    小新(化名)1岁左右,父母发现他的听力不好,通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有所好转,随后断断续续地时好时坏,到了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发展为重度耳聋,在医生建议下,做了人工耳蜗植入,目前已经上初中了,听力没问题,学习成绩也很不错。

   “对于一部分重度或极重度耳聋患儿,如果在验配助听器3-6个月后未出现明显效果,这时就可考虑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叶胜难说。

    据介绍,附一医院耳鼻咽喉科2001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以来,已先后为众多患者成功施行手术,“人工耳蜗的技术不断成熟,患者从最小的1岁到50多岁,只要符合手术条件,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先进技术提高生活质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