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可减少抗生素滥用
(2011-04-07 15:23:12)
标签:
杂谈 |
P16303
海峡健康导报记者 黄宝灼 王君 实习生庄清琴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以提高公众对防范病菌耐药的认识,应对耐药菌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
抗生素,中国人习惯叫“消炎药”,人们只要有点儿头痛发热,都会习惯性地吃上几片,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越来越多的病菌开始产生耐药性。而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中药抗生素”的说法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案例1 乱用抗生素宝宝肠胃功能紊乱
家住福州鼓楼区杜女士的宝宝40天时,因为吐奶去医院做了一次钡餐透视,回来后突然腹泻,检查结果是得了痢疾,医生开了一些磷霉素钙,她根据“一天4次,每次1/4粒胶囊”的剂量给宝宝服用。
“三天后宝宝稍有好转,可是到医院作便常规检查又发现变成了肠炎,还得继续用抗生素。”杜女士说,又给宝宝服用了三天抗生素后,大便恢复了正常,按医生的嘱咐停了药。没想到第二天宝宝又开始腹泻。而医生说是因为宝宝以前吃的抗生素剂量不够,回家后她又照医生吩咐加大了用药剂量,三天之后宝宝的大便恢复了正常。可好景不长,几天后宝宝又出现便秘现象,严重到六七天才拉一次,只好再次到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后说宝宝因为抗生素使用时间太长,胃肠功能出现严重紊乱,建议吃一些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和药物慢慢调养。就这样把宝宝折腾到5个月大才渐渐恢复了正常。
专家点评:“现在的人对抗生素有很强依赖性和迷信,认为抗生素有很好的抗炎效果,但是却不知道它的副作用,除了会产生耐药性外,抗生素会造成肝肾损伤,对细胞的分类和状态也会有影响。”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屏山分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邢秀吉。
该院骨关节康复科主任蔡树河介绍,在中国,普通的感冒发烧,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达到80%到90%,而事实证明是不需要用的。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产生耐药性,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加大使用抗生素的剂量,这样的后果就可能会导致出现一些类似“超级细菌”那样很难杀死的病毒。
案例2 抗生素并不等同于消炎药
“感冒咳嗽就用感冒药搭配点阿莫西林,再不行的话就吃头孢,很管用!”记者在福州晋安区某药店遇到正在买药的许阿姨,她说,她们全家基本上都是用这个方法治感冒。而这家药店的店员小刘告诉记者,像许阿姨这样自行来购买此类抗生素药物的市民不在少数,他们往往是凭经验自己配药。随后几位来买药的市民也纷纷表示,不管是感冒、口腔溃疡、拉肚子,他们都会选择买点抗生素回去吃,有些还会定期购买这些药作为家里小药箱里的常备药。
当记者问许阿姨知不知道不能随便使用抗生素时,她一脸疑惑:“这些药不都是普通的消炎药吗?不消炎那病怎么能快点好呢?吃了这么多年了,现在也没发现身体有什么异常。”那么,抗生素真如许阿姨所说,只是“普通的消炎药”吗?
专家点评:福建省级机关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欧阳韵倬解释,很多人都认为抗生素就是消炎药。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抗生素与消炎药是不同的两种药物。“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致病细菌的药物,而炎症不一定就是由致病菌引起的,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如关节炎不是由致病菌引起的,不用抗生素治疗,而是用消炎镇痛药,如芬必得等来治疗,所以二者是有区别的。”
欧阳韵倬说,在门诊中,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的患者不在少数,还有些心急想更快好的患者直接表示要输液。“抗生素不是万能药,千万不要过于依赖它。就拿感冒来说,不要一出现流鼻涕、发烧、头痛、咳嗽等症状时就自行服用抗生素。因为大多数的感冒、发烧是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约一周左右,不治疗也会好。只有针对比较突出的严重症状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抗生素是把双刃剑用法用量有讲究
谨防不良反应与耐药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人都知道抗生素的威力大,但对滥用抗生素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却不甚了解。欧阳韵倬解释,抗生素是把双刃剑,它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其不良反应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有三分之一是由使用抗生素引起的。”
在福州某德资企业担任部门经理的林女士告诉记者,她是中年得子,夫妻俩特别宝贝儿子,但儿子的抵抗力很弱,“他一感冒就发烧,我们夫妻两个都特别着急,就盼着医生尽快为孩子输液退烧。”她表示,无论花多少钱给儿子看病自己都不会心疼,就是担心医生不给用好药。但同时她也慢慢发现:“孩子用的药越来越贵,但很多药都不如一开始用时那么有效果了。”
欧阳韵倬指出,这就可能提示是产生了耐药性。因为抗生素是杀灭微生物的药物,微生物为了生存,对于侵犯它的物质也会自卫、防御、反击,通过改变自身的能力与结构,使抗生素对它作用减弱或无效,产生耐药性。“由于抗生素的过量使用和滥用,使细菌变异产生了耐药性,而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开发新抗生素药物的速度,这对治疗许多传染性疾病十分不利,人类在严重感染面前将束手无策。”
勿随意增减用量
那么,应该如何尽最大可能合理使用抗生素呢?欧阳韵倬表示,抗生素在人体里面低浓度下能够杀灭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致病微生物,其本身是毒性较低、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因此最关键的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不要自己盲目使用。
“首先,看疾病是否对这种微生物敏感,来选择药物;同时还要按照抗生素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能口服用药就不要注射给药;不要感到症状好转就擅自停药;也不可感到症状没有减轻就增加剂量,改变用药次数或一种药不行再加一种,甚至任意延长用药时间。”
他特别指出,对于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产妇等都要特别注意抗生素的使用问题。“如庆大霉素在小儿使用可引起耳神经的损害,导致聋哑,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肝、肾、心、肺功能减退,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当会损害这些器官,所以,老年人使用药物的剂量、方法、时间都与普通人群不同;再有就是孕、产妇,要考虑用药对腹中胎儿及哺乳期婴幼儿的影响;还有一些肝、肾疾病的患者用药也要加以注意,因为许多药物是通过肝、肾代谢的,这样就加重了肝、肾的负担,或者直接对其产生了损害。”
另外,还有些人认为抗生素越贵越好,越新越好,进口的比国产的药好,欧阳韵倬提醒,这也是误区。“抗生素种类较多,每一种抗生素针对不同病原体,每一人群所引起疾病致病的病原体也是不一样的,而每个人由于个体差异对抗生素的耐受性及敏感性也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只要这种抗生素对感染疾病的病原体敏感、临床疗效好,就是好药。”
中医药也可抗炎症辨证论治是关键
善用中药 把握病症
当记者问及近年来提出的“中药抗生素”概念,邢秀吉认为,中药对外感性疾病也是有作用的,甚至有的中药也可以起到退烧的作用。
她表示:“汉代的《伤寒论》就是在疫病、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其中记载的都是外感性的疾病。在没有抗生素的时候,甚至由炎症导致的脏器快速衰竭都是用中医来解决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不仅对慢性病有用,也可以治疗感染性疾病,问题就在于医生对病症的把握和中药的使用。”
“中医认为人生病是因为‘受邪’了,而‘邪’是自然存在的,只有自身的体制弱,‘邪’才会侵犯你,所以中医里没有‘超级细菌’的说法,祛邪才是治疗外感性疾病的第一要务。”蔡树河主任说,中药用药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及无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弊端,推广中医中药对于解决抗生素耐药性是有好处的。
对于抗生素的使用,邢秀吉说:“我这是根据患者的需要来判断是否使用,比如说白细胞数值过高,人体确实有炎性反应,确定是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的时候才用抗生素,有需要才会有选择性地使用。”
“中药抗生素”≠抗生素
所谓的“中药抗生素”并不是真正的抗生素,药品分类中也不属于抗生素种类。“‘中药抗生素’只是提一种概念,其实中医并没有抗生素的说法,不能把中药简单地对应某种抗生素。”蔡树河说,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的,中药的最大特点在于对人体的整体调节,更多的是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来杀死细菌,就拿胃炎就来,中医认为是环境造成的,所以应改变胃里湿热的环境,这样才能防止细菌生长,而西医则是直接作用于幽门螺杆菌细菌,但是环境未改变,病菌还是会生长的。
蔡树河介绍,中医是一门临床科学,不能用西医的角度来解释中医,也不能简单地把中药对应某种抗生素,但是中医的推广能大大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减少人体的耐药性。
另外,对于一些所谓的“抗炎中药”,邢秀吉认为,从中医角度上看它是具有清火、清热、凉血作用的,“抗炎”一说只是用西医的说法来表述。“正规的中成药中是不含抗生素的,而复方中成药是根据中药的方剂法则制成的,它不是只有单一的成分。如果其中有添加西药,则会明确标示出来。复方中成药的优点是副作用小,不容易出现抗药性。”她介绍。
中医用药应辨证论治
“中医所有的用药体系都是辨证论治,严格来说是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中成药是为了推广普及中药,根据流行病的普遍特点而制成的。比如说银翘片对于风热感冒有效果,但是体质很差的人就不能简单地只用银翘片,而应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使用汤方。”蔡树河说。
家庭常备中成药
为了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家中应常备些什么中成药呢?邢秀吉根据各种体质和各个病种人群推荐了一些家庭备用中成药:
1.呼吸系统容易感染人群:莲花清瘟胶囊、流感丸、银翘解毒胶囊。
2.身体较弱、多病的老年人:小柴胡颗粒、正柴胡颗粒(含糖,糖尿病人不适合)。
3.消化系统疾病: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滴丸。
4.咽炎患者:清热解毒胶囊(不仅清热解毒,还有养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