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养治结合效果更好
(2011-04-07 15:12:08)
标签:
杂谈 |
P16306
海峡健康导报记者 林喜芳 实习生 周曼翎
专家简介》
黄荣宗,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教授,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一些疑难性疾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总结出治胃病10法,并自拟胃炎方为基础治疗各种胃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患者,常可起到逆转萎缩,还原肠化、化解增生之妙。出版专著10余部,数百万字之多。
门诊时间:每周一、三、五上午
“也不知道为什么找我治胃病的人占了门诊量中很大的比例。”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内科教授黄荣宗说,其实中医内科是什么疾病都可以看的,但在他的月诊量当中,至少有一半是胃病的患者,也许是疗效好了,病人口口相传,于是找他治疗胃病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已76岁高龄的黄教授精力旺盛,一个上午可以接诊四五十号的病人,在他的门诊室的墙上,贴着《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经验简谈》和《胃病患者的调养方式》,供广大患者查阅。“胃病养治结合效果更好,一要辩证对症治疗,二也要患者日常的养护。”
萎缩性胃炎“悄然逆转”
来自马尾的39岁的陈女士饱受胃病的困扰多年,经常胃痛嗳气,加上情绪不好,于2010年8月查出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报告为慢性炎症+++,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她慕名前来找黄教授求诊。经过诊断,辩证为脾虚气滞,胃内郁热,运化失司。经过半年的胃炎方加味调理,不适症状均有缓解,今年2月份的最新检查显示不典型增生已消失,慢性炎症明显好转。
“慢性胃炎的病人越来越多,从小学生到80多岁的老者皆有分布,但有偏年轻化趋势。”黄教授说,特别是现在的上班族,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暴饮暴食无节制,也易造成胃、十二指肠壁血管痉挛,供血减少,促成胃病的发生。
辩证要准 标本兼治
黄教授说,慢性胃病约2/3属浅表性胃炎,1/3属萎缩性胃炎。证情初起多为邪气有余,虽有正气虚者,也多表现湿热气滞为突出。经过治疗,邪气渐退,气机渐顺,正虚之本则渐显露,其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治疗过程应围绕这个根本,切不可图一时之快,以致耗气伤阴。
“胃病症状有的表现剧烈,有的则轻,这都不能作为衡量病情轻重的指标。”黄教授介绍,例如有的病人胃部胀痛难以忍受,但胃镜及病理报告则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有的症状虽轻缓,而胃镜及病理报告则是重度萎缩性胃炎半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因此,既要重视“证”,更要注重“病”。
他说,在中医辨证上,虽有多个证型,但应以胃主纳降,脾主升运的生理特点为主轴。临证辨别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还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这是胃病最为常见又是最难辨清的基本问题,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黄教授往往是先治标,而后顾本,抑或标本兼治。
制酸护络 方法要对
“治疗胃病要先分寒热虚实,后别轻重缓急,再看兼病症情。但总以和中清热,制酸护络为法。”在数十年临床治疗胃病中,他总结出了用自拟胃炎方(黄芩、黄连、公英、浙贝、白及、海螵蛸、瓦楞子、甘草)为基础,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兼糜烂、疣状、溃疡(包括十二指肠球部炎)者均可服用。临症加减法:痛加元胡、白芍药;嗳气加半夏、旋复花;胀痞加厚补、卜子;湿热加苍术、黄柏;寒湿加干姜、苍术;便溏加藿香、焦山楂;胆汁反流加半夏、厚朴;气虚加党参、白术;阴虚加麦冬、石斛;出血加黑地榆。
“至于慢性胃炎半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者,医生与患者均要有信心,只服用中药,持之以恒,经过治疗萎缩可以逆转,肠化可以复原,增生可以消解。”黄教授说,不过,对这种病情,应加入桃仁、丹皮、半夏、厚朴、木香、砂仁等理气降逆,化瘀消痞之品,后期再进补气健脾之党参、白术、淮山药等。
针对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治疗胃病的消食药,黄教授说,治疗胃病应尽量少用消食药。因多数胃病患者的胃酸是过多的,但他也不用制酸药,以免使腺体更加萎缩。至于何时服用西药杀HP(幽门螺杆菌),应视患者元气状况而定。
信心要有 持之以恒
在门诊中,常常碰到病人问及“我这病能治好么”、“我这病是否会癌化”等问题,尤其当慢性胃炎出现重度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时,心里有恐惧感,怕发展为胃癌。黄教授自信地说,病轻者3个月一疗程,重者6个月。疗程结束,胃镜(包括病理)复查,凡按照他这个方法治疗的病人,只要能克服煎药和服药的困难,基本都能好转。
在治疗过程中,反复是常见和必然的。但这种反复是呈下降曲线式的过程。尤其当症状得到缓解而胃镜及病理报告并没有好转时,患者一是怀疑治疗方法是否正确,二是动摇信心。此时黄教授建议,应检查其治疗方案是否有问题,然后做思想安慰工作,树立病人战胜疾病信心。
另外,胃病患者要注意饮食卫生,切忌酸、甜、辣、冰、硬和不易消化、有刺激性的食物。在某种程度来讲,胃的调养胜过服药。病轻者只要注意饮食卫生、劳逸结合、适时保暖,不用服药也可逐渐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