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3
可以没粽子但得煎面饼
□
海峡健康导报记者
林喜芳
5月29日早上,当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被电话吵醒,原来是奶奶问我要不要回家过端午。虽然离端午还有半个月,但那个电话却“严重”勾起我回家的欲望,还勾起我对家里端午煎面饼的怀念。可以这么说,在我老家,端午包粽子的人家不多,可以不吃粽子,但一定要煎面饼。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买豆芽、蛏子,准备面糊煎面饼。也因为豆芽是必备食材之一,所以在端午前后,它的身价也是一翻就是好几倍,平日里不过几毛钱一斤的豆芽,往往会飞涨到两三元一斤;除了豆芽,蛏子也是必备的食材,端午期间的蛏子个头不大,但是味道最鲜美,亲戚朋友们来往窜门,最常见的“上门礼”就是蛏子,礼尚往来多次,慢慢地端午送蛏子,也就成了种习惯。
放学走在村路上,总会闻到家家户户飘出的煎面饼的味道,我们总会加快脚步,恨不得也立刻到家吃到热腾腾的煎面饼。
后来到城关上高中,端午节又不放假,我就特别羡慕那些可以回家过节的学生。记得高二那年的端午节,那天中午很热,同学的妈妈给我们送来一大锅的面饼,宿舍五个人就很“招摇”地在食堂饭桌上,配着食堂买的稀饭,不但美味还羡煞路过的同学。
在福清方言中把端午节称为“五日节”,就是从初一到初五都有不同的节目。课间伙伴们跳绳的时候总会附上这句童谣:“初一钉门葱,初二起炸果,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吃面仔。”“五日节”在老家还是孝顺外公外婆的节日,在节前妈妈总会用自行车载着我们,去外婆家“送节”(嫁出去的女儿在端午节给父母送过节的东西)。
不过在孩子的记忆中,“五日节”简而言之就是“吃五天”。除了初三这天煎面饼,初二这天是吃“起炸果”,这是一种用米发酵后蒸成的甜点,虽然制作简单,但很费时间。往往是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听到妈妈在厨房折腾柴火的声音。印象中小孩们并不爱吃这种长相和馒头一般的甜点,不过甜、软的口味很受老人家的喜爱,通常蒸好后妈妈总会吩咐我提上一篮子送给老人亲戚,而回去时候的篮子也不会空着,总会捎上亲戚家的美味。初四晚上,一家人总围在饭桌上,吃着只有过节时才有的丰盛的菜肴。
初五这天中午吃过海鲜面条后,妈妈也会在我的胸前挂上一个用网兜着的鸭蛋。到学校后,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胸前都晃着五颜六色的鸭蛋,场面很是壮观。对于蛋我们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往往互相比较谁家的蛋网漂亮,因为用毛线或丝线编织的蛋网是妈妈们手艺的代表。为了炫耀蛋网,我们通常会把蛋挂着好多天。至今家里还保留着那些蛋网,每每看到,总会想起妈妈的手艺。
加载中,请稍候......